在高考地理中,挡风工程(或防风工程)是一个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合应用的重要考点,通常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等内容相关。


一、挡风工程的定义


挡风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措施(如植树造林、设置挡风墙、构筑防风障等)降低风速、减少风害影响的地理工程。其核心目标是改善局部气候条件、保护农田、防止土地沙化、减少风蚀等。

二、常见挡风工程类型


1. 防风林(防护林)

(1)原理:利用树木的枝叶阻挡气流,降低风速,分散风力。

(2)典型例子:我国“三北防护林”(东北、华北、西北)、“沿海防护林”。


(3)布局原则

①主林带:垂直于当地盛行风向(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主害风为西北风,林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②副林带:与主林带垂直,形成网状结构。

③多树种搭配:乔木、灌木、草本结合,增强防风效果。


2. 防风墙/防风障

常见于城市、交通线(如高速公路、铁路)或沙区边缘,用水泥墙、栅栏等人工屏障阻挡强风。


3. 草方格沙障

在沙漠边缘用麦草、稻草等材料扎成方格,固定流沙,削弱风力(如宁夏沙坡头、库布齐沙漠治理)。


4. 农田防风措施

如设置防风篱笆、保留作物残茬、实行带状种植等。

三、挡风工程的地理意义


1. 生态效益

(1)减少风蚀,防治土地荒漠化/沙化。

(2)固定沙丘,保护绿洲和农田。

(3)调节局部气候(增加湿度、减少蒸发)。


2. 经济效益

(1)保护农作物免受风灾(如倒伏、落花落果)。

(2)保障交通线路安全(减少风沙掩埋铁路、公路)。


3. 社会效益

(1)改善人居环境,减少沙尘暴危害。

(2)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高考高频考点


1. 防风林布局与风向关系

结合区域盛行风向(如我国西北地区冬季西北风、沿海地区夏季东南风)分析林带走向。


2. 防风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1)降低风速 → 减少蒸发 → 改善土壤墒情。

(2)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

3. 区域案例分析与评价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但需注意单一树种易引发病虫害。


(2)草方格沙障:成本低、环保,但需定期维护。


(3)沿海防护林:防台风、海啸,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

4. 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联


结合地形(如风口、河谷地形加剧风力)、气候(干旱区风蚀强烈)、人类活动(过度开垦导致沙化)综合分析。

五、典型例题分析


1.例题: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建设防风林带的自然原因及生态意义。

2.参考答案

(1)自然原因

①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地表松散物质多;

② 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风蚀作用显著;

③ 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

(2)生态意义

① 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对农田和居民区的侵袭;

② 固定沙土,遏制荒漠化扩展;

③ 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局部小气候。

六、易错点提醒


1. 防风林≠单一乔木:需注重乔灌草结合,形成多层次防护。

2. 风向判断:需根据具体区域(如季风区、盛行西风带)确定主害风方向。

3. 工程局限性:防风林可能消耗地下水(如干旱区需选择耐旱树种)。


掌握以上内容后,建议结合区域地图和实际案例(如毛乌素沙地治理、美国“黑风暴”治理)进行拓展分析,以应对高考中的综合应用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