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1975年,新疆建设兵团迎来体制改革,而当时担任兵团负责人的裴周玉回到北京参与改革,一众相关人员建议保留兵团建制,然后分区,可中央做出的决定是撤销兵团建制。
为此,兵团内部人员基本上都迎来职位的变动,如果周边地区军方缺人自然就可以调任,而如果不缺相应的职位,就分配到自治区内部从政,谁知道在京的裴周玉反而等来了退居二线。
实际上,兵团建制之所以在1975年迎来衰败,归根结底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结果,新疆建设兵团在1954年成立,目的是为了巩固边防,防止西北地区生乱,同时整治匪患。
而新疆建设兵团的前身属于留驻新疆的第二军和第六军乃至第五军,当时虽然名为巩固边防,可官兵做的事情属于劳武结合、屯垦戍边,毕竟边防巩固不能缺少设施的部署。
因此,当时的兵团建设是有着很大用处的,后续还调任了上万名干部来到边境,然后进行代耕、代牧等活动,出于这个原因,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才能建立其初具规模的边境团场带。
像裴周玉、魏德友等一众早期开拓人员,在新疆建设的日子并不好过,当地条件恶劣,大部分时间就只能喝咸水,平日里吃的也就是冷掉的馒头,和外界联系只剩下收音机。
可以说,新疆建设兵团属实是一穷二白发展起来的,用自己的一双手建设起了戈壁滩上的一座城,裴周玉作为早期干部,贡献自然不容忽视,但1975年兵团建制不太符合需求。
简单来说,兵团建制是用于大规模作战的,消耗的资源非常多,而当时的中国可以说刚刚稳定下来抗美援朝的局势,根本没多少经济条件可以用于大兵团的建设,亏损十分严重。
更何况当时的新疆,大多是边民越境出国去往海外发展,兵团总人数接近150万的状况确实加快了边境沿线建设,可因此增加了花销也是客观事实,且兵团屯垦事业遭到大量破坏。
这么下去,兵团建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会逐步拖垮中国经济,所以中央政府才打算在1975年的时候撤销兵团建制,并且将新疆建设兵团改为农垦部门,兵团开始履行新的职责。
而裴周玉等人入京述职,在局势稳定后,政委裴周玉已经65岁了,党中央当时虽然实行领导终身制,可同样推行干部年轻化,所以裴周玉没能获得相对应的职位,反而退居二线。
不过,对比和他同等职务的兵团将领,不少都是调任对等职位,只能说裴周玉身体条件确实不佳,在60多岁的时候因为冠心病、气管炎等问题,时常就要去医院检查治疗。
组织上自然担忧其身体状况,不愿裴周玉再多操劳导致身体进一步劳损,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裴周玉被调任到二线顾问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身体恢复,精神状态也一步步好了。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遗憾,在他晚年之际,也就是1981年兵团建制被重新拾了起来,如果更早一些,这位老人说不定能够陪伴新疆再走一段路,这令人产生疑惑,为何会变成这样?
难不成是走了一遍回头路不成?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实际上,政策的走向和社会认知有关,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考虑才是关键所在,因此,兵团建制恢复是因为利益点的产生。
简单来说,在80年代,中央对新疆的治理初见成效,当地生活迎来大幅度的改善,经济发展红利随之而来,自然需要兵团进行额外任务,这就扩大了兵团的实际效用范围。
为此,中央推出深化改革,兵地融合的发展模式,开始推动加快建设先进生产力,另外,中国在外交领域上的成就导致经贸领域迎来新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作为陆权国家的中国。
边疆地区需要维持发展良性态势,兵团自然就能发挥区位优势,进而推动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则是国内统一的大市场需要建立,这就和裴周玉当时的状况产生了差异。
要知道,裴周玉参与新疆开发时,各个地区顾及自己都已经竭尽全力,再去讲联通各地有些不切实际,所以兵团的作用没能发挥出来,要素资源不畅通,选择取消是明智的决定。
而80年代后,这个顾虑被解决,兵团的优势又体现出来,再加上新疆本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可以在沙漠、戈壁等地建设大型风能、光能的能源基地,重要性开始凸显。
为了防止国际社会内出现针对中国特意布局的危险分子,重新拾起兵团制有相当的必要性,而事实证明1981年做出的决定没有错误,毕竟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新疆更加关键。
如果没有兵团统筹规划,新疆地区就难以对沿线形成对应的掌控态势,更别说双碳背景下,新疆在环保领域的关注度也是提升不少的,多方结合,自然就给出了额外的要求。
一旦继续保留农垦局的建制,那还是会发生一样的问题,职位和工作不对应,长久下来,管理就可能出现瑕疵,因此,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调整都是充分考虑未来的结果。
当然对应裴周玉本人来说或许非常遗憾,曾参与新疆开拓建设的他,却没能跟着新疆一路走到最后,只能说是时代的无奈造就了这样的结局,但对他来说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好事。
无论如何,当时裴周玉的身体状况不算乐观是事实,如果没有二线生活的阶段,裴周玉更大的概率是支撑不住,进而身体崩溃,所以没必要为此多做遗憾,且新疆发展的也很好。
因此,我们希望政策本身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发展的切实需要进行转变,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发展速度不受干扰,避免经济崛起速度被反超的结局出现。
参考资料:
开国少将、原装甲兵顾问裴周玉逝世,系刘志丹牺牲在场见证人丨中宏网
兵团70年:大漠戈壁写传奇丨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