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壮大,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罗荣桓元帅当年组建二线兵团的事儿。确实,东北野战军那百万人马,罗帅功劳太大了。

不过呢,在刚进入东北的时候,还有一个扩军的高手,人家只是个军分区司令,却硬是拉出了好几万人马,而且这些部队的身影遍布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七纵和八纵,这人也算是个人物了。

**一、曾克林的形象为啥被误解?**

别卖关子了,这个人就是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司令员曾克林。

要说曾克林这人,在晋察冀军区的时候,也就是个小配角,没啥名气。

1945年8月,咱们准备挺进东北的时候,晋察冀军区下面有四个军区:冀晋、冀中、冀察、冀热辽,这四个军区加起来有19个军分区。那时候的曾克林,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默默无闻地待着。



曾克林率部进入东北

冀热辽这边啊,下头分了六个军分区,分别是14、15、16、17、18、19号分区。其中,16分区的司令是曾克林,他手底下有12团和18团这两个主力团,本来是小团,现在升成大团了。另外还有四个刚从游击队升级过来的小团,分别是1团、47团、52团、61团,再加上一支朝鲜义勇队。

1945年8月25号,曾克林带着12团、18团,加上分区直属队和朝鲜义勇队,一共四千多人就往东北去了。这人数得记清楚了,后面扩军的时候可以拿来对比。

曾克林的队伍一路往东北走,把山海关给拿下来了,然后又先进入沈阳,跟苏联红军碰上面了。后来他回到延安去汇报工作,那个特别有名的“到处都是军火”的话,就是根据这次经历说出来的。

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了,不过中央把它发出去之后呢,还真让不少人信了。结果呢,山东那边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因为听信了这个消息,带的武器装备不够,搞得挺被动的。所以啊,101(也就是林彪)和山东的一些将领对曾克林有点意见。曾克林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也提到过,这是他被错误批评的一个原因。

因为这件事儿对曾克林的军事生涯影响挺大的,特别是在挺进东北的过程里,所以我们在这里也简单分析一下。

不应过分夸大曾克林初入东北的报告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事情的重点不在于曾克林是不是真的做了充分的调查,或者他说的话是不是有点夸张。作为一位三级军区司令员,他的视角和提出的建议,中央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因为一个地位不高的人说了一些话,就特别乐观地把他的想法直接放到国家的大战略里去,然后不分轻重地传达到各个军区。

毕竟不是所有的军区领导和基层军官都像黄克诚那样冷静又有军事眼光。

我们来看一下这份电报:

给各中央局:

我们冀东军区的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接到命令后,带领1500人(指进驻沈阳的人数),在日军投降后往东北方向前进。他配合苏联红军攻打下了山海关、兴城、绥中、锦州、北镇这些城市。8月12日(实际上应该是9月5日),他们进入了沈阳,并被任命为沈阳卫戍司令。昨天,他跟着红军代表飞到了延安。据曾克林报告,东北的情况是这样的:

(一)他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两万多人,全是新式的武器装备。从山海关到沈阳的各个城市都有他的部队驻扎。他带了四个连去沈阳,一个星期就发展成了四千人,并且改编了保安队一万多人。

(二)原来在东北做苦工被俘虏的八路军士兵,有一到两万人,现在组成了几支八路军游击队,并且进入了长春。

(三)国民党释放了很多监狱里的犯人,这些人非常活跃,在各地成立了国民党组织。

曾克林接收东北:武器满地无人管

(四)在沈阳和别的地方,各种轻重武器和物资堆得像小山一样,没人看管,想拿就能拿走。曾克林已经派人看守沈阳的重要工厂和仓库了,听说那里有十万多支枪,几千门大炮,还有无数的弹药、布料、粮食啥的,很多武器和物资都散落在老百姓手里。

(五)招兵特别容易,一喊就有几千人来报名。而且还有很多伪军组织的武装力量等着改编呢。

(六)红军只驻扎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那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没人管,乱得很。伪政府的人有的等着交接工作,有的吓得逃跑了,土匪就趁机冒出来了,还占了好些小城市。

中央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

第四条说武器情况时用了“据说”这个词,这态度不太符合中央电文应有的严肃性。哪怕过了八十年后的今天看这段话,也会让人误解,以为东北是个军事空白的地方,去了就能迅速发展。其实夸大的情况是有的,但比曾克林脑子更热的人可不少。

二、扩兵狂魔

曾克林的第16分区部队进入辽宁后,马上开始招兵买马。



八路军在东北的闪电扩军

曾克林后来回忆说,那会儿八路军在东北扩军,简直就像做梦一样。一大批学生、矿工,还有那些到处流浪的伪军士兵,都争先恐后地加入了八路军。

曾克林和16分区的政委唐凯一起总结了扩军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东北的老百姓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一看八路军来了,就赶紧报名参军,想要保护好不容易得来的胜利成果。

第二点,东北是重工业基地,有不少产业工人,他们平时受的压迫特别严重,觉悟也比较高,所以一听说八路军来打鬼子,就主动加入。

第三点嘛,就是一些被日军抓去当苦力的八路军战士和群众,在东北干活的时候,趁机组织起来,直接就能变成八路军的主力部队。

当然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曾克林和唐凯没明说,那就是日本鬼子一撤走,留下几十万伪军,一下子没了靠山,成了没娘的孩子,只能投奔八路军。这也成了后来有些人批评曾克林“招降纳叛”的理由之一。

不过呢,总的来说,东北的老百姓摆脱亡国奴的身份,加入八路军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曾克林自己回忆说,在沈阳招兵的时候,老百姓的积极性特别高,报名的人都排成了长队。甚至有个排长上个厕所的工夫,回来发现一个排的兵已经招满了。大家听了都觉得挺好笑的。

咱们先不管这种快速扩军到底是好是坏,先来看看曾克林的部队到底扩编到了什么规模。他原来带过来两个主力团,后来12团扩编成了12、61、62三个团,18团扩编成了64、65、66、67、68、69六个团,你说这扩编的速度够不够惊人?

16分区的部队整编与扩编

好嘞,这段话要是用大白话来说的话,大概就是这样:

一开始呢,有9个小分队,后来重新编成了三个主力旅,分别是21、22和30旅。这可是16分区最早的核心力量啦,两个旅加起来有2万8千号人。

剩下的扩编情况呢,大致是这样的:

在沈阳的铁西区,成立了一个沈阳警备旅,这个旅的人是从4个工人大队和一些伪满军里抽调来的,总共5000多人。

在辽中县,又拉起一个团,大概有1500多人。

鞍山那边也成立了一个警备旅,本来是晋察冀派来东北做地下工作的,后来慢慢发展到2000多人。

辽阳那儿搞了个团,是从12团的一个连扩编出来的,也有2000多人。

营口也搞了个团,是分区作战科长李成华带过去的一个连发展起来的,差不多1900多人。

法库县整了个团,有1500号人。

安东(也就是丹东)也弄了个团,有1200多人。

彰武和法库附近又拉起一个团,大概有1800多人。

辽阳铧子沟那边更是厉害,一下子成立了4个团,总共有6000多人。

建昌县还组建了一个独立团。

四平、昌图、康平这一片儿也搞了个团。

本溪直接整了个坦克团,坦克都有20多辆。

清原和梅河口那边扩了4个团,组成了16分区的24旅,总共1万4千多人。

后来呢,在四平又整了个团,在齐齐哈尔也弄了个团。

在辽阳,把48团和辽阳铧子沟的两个团合并,成了23旅,总人数1万4千多人。

抚顺那边呢,把12团剩下的兵力和3个团的矿工部队合并,组成了25旅,大约5000人。

最后,在沈阳,从3个工人大队和一些被俘的战士里,组成了一个沈阳保安旅。

这样讲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些?

东北抗日联军的炮兵部队

朝鲜义勇队后来发展成了李红光支队。

他们用缴获的日伪炮兵装备,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第一个炮兵旅,就在本溪,有3000多人呢,装备了野炮和榴弹炮一共72门。

在锦州还组建了一个炮兵混成旅,下设两个炮兵团和一个步兵团,总人数达到4500人,不过山炮和野炮加起来只有24门。

总的来说,16分区扩编出来的部队包括9个旅、7个独立团,总人数超过7万。

冀热辽地区的部队在东北扩编后总共有11万人,其中包括12个旅和2个支队,还有十几个独立团。而16分区就占了将近四分之三的人数,单从数量上看,曾克林的功劳确实很大。

那么问题来了,质量怎么样呢?

虽然16分区的部队人数比山东八路军的6万多人和新四军3师的3.5万多人还要多不少,但是战斗力却差得远呢。

抗战胜利前后部队质量参差不齐

山东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三师在抗战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开始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了。罗荣桓带过来的那几个主力师,可都是打过不少仗的老牌正规军。每个师的人数和实力,差不多相当于后来东野的主力纵队。后来这些师发展壮大成了主力纵队,一个师能扩充到两三万人,战斗力特别强。

至于冀热辽军区发展起来的部队嘛,大家对它的评价可是五花八门。

单看人数的话,曾克林回忆说冀热辽总共扩军11万人,其中16分区就扩了7万多。但是《第四野战军战史》里说,李运昌统一指挥的冀热辽扩军部队只有8万多。彭真和陈云给中央汇报的时候,说曾克林的部队也就6万人。

这人数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是因为有些部队虽然挂着正规军的名号,但实际上全是一群新兵蛋子、工人,甚至干脆就是换汤不换药的伪军。

曾克林自己也提到,他们有一个团发展得挺快的,结果后来才发现团长居然是混进来的大坏蛋。连团长这种级别的干部都能出这种乌龙,那基层士兵的质量可想而知。

部队质量上的问题,在1945年10月的山海关保卫战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当时国军的13军和52军这两支精锐部队在秦皇岛登陆后,就开始朝山海关进攻了。

派谁去挡住这支国军呢?彭真和林彪他们商量后,决定主要靠冀热辽部队,再加点山东八路军7师的支援。让7师的师长杨国夫和冀热辽军区19旅的旅长张鹤鸣一起指挥。

林总摆开五大防线阻击廖耀湘集团

我军参战的人也就1万多,可对面的国军有6万多,那人数差距太大了,形势特别不利。

林总在山海关那边设了5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程子华和黄永胜带着冀热辽军区的部队,在原地挡住往古北口、承德一线推进的华北国军。

第二道防线,由杨国夫统一指挥山海关的6个团,正面迎击13军和52军。据曾克林回忆,东总当时明确说杨国夫是正职,张鹤鸣是副职。

第三道防线,李运昌统一指挥冀热辽在东北扩编的部队,专门对付往锦州、葫芦岛进攻的国军。

第四道防线,吴克华统一指挥山东5、6师的一部分兵力,防守营口方向。

第五道防线,萧华统一指挥辽东部队,专门打往安东进犯的敌人。

刚到东北的程世才带着八路军359旅和16分区部队,在辽阳、本溪、抚顺等地待命,一边训练一边准备战斗。

山海关这一仗两边都打得挺拼的,不过明显山东7师更猛一些,大部分防守任务都交给了冀热辽部队,山东7师以营、团为单位,在13军的大炮轰击下,居然组织了两次反击。

虽然最后没能守住,但毫无疑问,山东八路军主力和冀热辽骨干部队的分工已经很明显了。

四野扩编时为何不派新部队上前线

说到这支部队,其实挺有意思。那些从16分区新扩编出来的部队,本来可以部署到山海关一线去加强防御,结果愣是没动,一直留在辽中地区进行整训。你说现在大战即将来临,这不是正需要多派点兵力吗?怎么能让这些部队一边整训一边当“总预备队”呢?这背后的意思很明显,林总对这些部队还是有点不放心啊。

接着就来说说网上流传很广的关于曾克林“五次降职”的故事吧。其实,这种说法有些夸张,甚至可以说是误解。我们不妨来看看曾克林从1945年进入东北以后,职务上的变化:

1. 他最初是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司令员,后来升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

2. 后来又从辽东军区副司令员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接替程世才);

3. 再往后,又被降为第七纵队副司令员;

4. 平津战役结束后,他又从第四十四军副军长被降为四野战车师师长(但保留了军职待遇);

5. 到1949年底,战车师师长的位置换成了空军航空混成旅军代表;

6. 1952年4月,他再次调整,担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兼第一航空师师长。之后直到1955年全军授衔,他一直在这个职位上工作。

如果仔细分析,所谓的“五次降职”,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有些是职务调整,比如从军区副司令员到纵队司令员,再从纵队司令员到副司令员,这些都是正常的岗位轮换。而且四野组建的战车师可不是普通单位,它相当于机械化重火力部队的雏形,意义非常重大。再加上曾克林虽然换了岗位,但他的军职干部待遇始终保留着,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降职”。

总结起来,所谓的“五次降职”更像是外界的一种误读,实际上只是职务上的正常调动罢了。

从军代表到政委级别的跨越

从战车师调到空军去当混成旅的军代表,曾克林干得也不赖啊。那时候混成旅的旅长是聂凤智,俩人的级别差不多,聂凤智以前可是华野九纵的司令员呢。空军的这个航空混成旅也挺有开创性的,后来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还扩编成了三个师。换句话说,曾克林当时差不多相当于军里的政委了。这怎么算得上是降职呢?



曾克林的两次任职调整

说到海航当副司令员的时候,他的职位确实比陶勇在东海舰队当司令员的位置要低一点。在东野里面,曾克林就算不上是一线的纵队司令员,比聂凤智、陶勇低一档也是正常的。

要说曾克林有降职的情况,主要就体现在那两次:从辽东军区副司令员调到7纵当副司令员。

辽东军区后来变成了南满军区,部队挺多也挺杂,主要是靠16分区扩出来的部队为主。虽然说辽东军区的副司令员级别看起来比纵队司令员高,但这也要看具体时期和具体情况。要是后来定下来的北满、南满、西满这三个大军区,那副司令员的级别相当于兵团级。但是1946年的辽东军区,当时也就指挥着3纵和4纵,这两个纵队还没完全壮大起来呢。所以曾克林从副司令员转任3纵司令员的时候,实际上权力反而更大了。

从3纵到7纵,本来也没说直接给他降职。东总一开始是打算把7纵和其他几个纵队合并成一个兵团,让7纵司令员邓华当兵团司令员,然后曾克林接替他当7纵司令员。可这个兵团没建起来,所以曾克林也只能暂时在副司令员的位置上待着了。

当然了,东总急着给韩先楚腾位置也是一个原因。毕竟3纵可是头等主力部队,在四保临江战役期间,曾克林在3纵的表现不太理想,要是韩先楚来接替他的话,曾克林应该也能接受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