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无疑是最负盛名的一场“重头戏”,不仅创造了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联合歼灭国军55万精锐的经典战例,也使得长江以北几无大兵团参与的战事。
淮海战役纪念馆场景
不过,战场光鲜成绩的背后是人民解放军付出13万余人的伤亡代价,而这其中,又以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第七兵团的碾庄圩战斗最为惨烈。
如果不是看到战后统计的伤亡数字那一刻,很多人可能很难相信,在这样一处弹丸之地,华野前后会付出超五万人的伤亡代价,一度被战场幸存者们形容为“血肉磨坊”。要知道,此前的济南战役和之后的双堆集与陈官庄之战中,我军与国军嫡系王牌兵团正面交锋的单场战损比也没有如此惨烈,为何碾庄之战的胜利会来得如此艰难?
了解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被称作“杂牌军”的黄百韬兵团真实实力。在很多人普遍印象中,黄百韬本人因非老蒋黄埔嫡系而坐实了“杂牌将军”的称号,这点固然无可辩驳。但需要清楚的一点是,杂牌将军并不等同于杂牌兵团,黄百韬所辖的第7兵团却是与其本人身份略有出入的嫡系主力部队。
这其中,第25军、63军和64军是第7兵团组建之初的原始班底,第44军和100军是淮海战役爆发后临时划归到其兵团指挥序列的。而这5个军中,又以第25军、64军和100军战斗力尤为显著。
影视作品中的黄百韬
25军是黄百韬起家的部队,曾在抗战时期炮制了轰动一时的“皖南事变”,称得上是顾祝同的嫡系部队。此后,随着顾祝同、王敬久等人陆续高升,作为三战区参谋长的黄百韬接任军长,并将25军打造成一支全副日械装备的军队。解放战争爆发后,25军被整编为25师,在华东战场上的孟良崮、豫东战役中给我军制造了不少麻烦,是为数不多的非美械装备但却战斗力强悍的国军部队。
第64军虽是粤军组成,但在抗战中先后参加武汉会战、桂南会战和桂柳会战,在战力表现上丝毫不输老蒋的中央系部队,又被形象的称为“抗战铜军”。解放战争爆发后,又在华东战场的南麻、临朐战役中两度为胡琏的整编11师解围,战斗力丝毫不输25军。这一点,在华野战后总结中也得到体现:
“64军守备较顽强,善于避开我之炮火轰击与小组爆破,地堡里面不放部队,主要部队放在两侧之散兵内隐蔽,待我爆破组接近爆破时,由两翼遂行小部队反击,捕歼我小部队。”
第100军则是一度与五大主力之一的74军齐名的王耀武嫡系部队,解放战争初期被整编为83师,师长李天霞表现虽乏善可陈,但因该师全副美械装备、战力强悍,在济南战役中还是给华野9纵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美械装备的国军士兵
相比之下,63军虽然是日械混合的“杂牌军”,但战斗力却并不弱。在黄百韬主力部队渡过运河大桥时,63军负责在窑湾阻击华野追击部队,一度顶住了华野王牌1纵的猛烈攻势。
这么一通分析下来,除了实力弱小的第44军外,整个第7兵团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至少不是那么容易被我军短期突破的“杂牌军”,这点我们从粟裕大将晚年回忆录中的文字也能感同身受:
“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虽不算一等强,但也不弱,在敌徐州集团中算中等偏上的。”
诚然,基础战斗力是导致华野花大力气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关键,但真正让他苦撑到最后一刻的,还有碾庄圩“天然”的防御工事。说来倒也奇怪,如果仅从地形图上看,碾庄周边一带尽是村落和水塘,属于易攻难守的典型区域。
但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得益于此前李弥兵团在此驻守时修筑的完备防御工事,黄百韬再顺手拿来加固一番,立马成了一处易守难攻的防御阵地。从远处观望,碾庄圩一带的村落与村落之间遍布地堡群,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是环环相扣,可独立作战的子母堡火力点,有如一道严密的蜘蛛网笼罩在整个碾庄,让华野一时难以下手。
解放战争时期的碉堡工事
从1948年11月12日起,华野陆续对黄百韬兵团的碾庄防线展开攻坚行动。果不其然,对方依靠环形工事负隅顽抗。当我军发起进攻时,国军即通过交叉火力进行封锁阻击,加之工事坚固,缺乏重炮火的华野一时难以攻克,几天下来攻击进展显得迟滞缓慢。
当然,如果站在华野的角度来总结进展缓慢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即我军由运动战完全转为攻坚战的仓促。换句话说,此前为了追击黄百韬兵团,华野主力丢下重武器、甩开两条腿拼命追赶对方,以争取早日将其合围,而完成合围后,又迅速面临着从运动追歼到阵地攻坚的作战方式转变。
很显然,华野此时既缺少重武器,也缺乏步炮协同的战术配合,为防止敌人有喘息之机,又不得不拼尽全力以步兵压上去,由此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惨烈伤亡代价。用粟裕战后总结中提到的话讲:
“我们打了一系列的运动战,当我们以野战方式对敌人达成包围后,由于敌人有强大的后援力量,加之积 20 年作战经验,构筑工事的效率和守备技术已有大的提高,在被包围后,迅速构筑工事顽强抵抗,作战方式就转换为阵地战了。”
影视作品中的粟裕
好在我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经受住连续战斗和残酷战斗的考验,在关键时刻顶住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压力,加之后续重炮火全部跟进加入,黄百韬兵团10余万人马也就彻底走向灭亡之路。
既然提到阵地攻坚战,很多人可能会拿碾庄之战与两个月前的济南战役相比较,认为济南战役规模和参战部队实力以及作战方式均同前者如出一辙,为何伤亡代价却仅有其半数的2.6万人?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济南战役的关键一点,即战前准备时间。早在豫东战役刚结束,粟裕便开始着手筹备济南战役的相关事宜,至济南战役完全打响,华野的准备时间已超过一个月,在火力配置和后勤保障以及攻城器械上均做到有备无患、自给自足,最终促成了胜利战果。
相比之下,华野对黄百韬兵团由追歼到攻坚的作战方式转变,前后不过一周时间,这样的仓促过渡必然会带来部队在伤亡数字上的鲜明呈现。就这一点而言,华野能在10天时间里以原始野战方式争取最后的胜利成果已殊为不易,更为此后双堆集和陈官庄之战奠定了良好的军心士气和英勇战斗基础。
影视作品中的碾庄圩战斗场景
一如一年前在孟良崮战役中那种“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华野再次凭借这种气势和魄力最终击溃了黄百韬兵团,创造出淮海战役的首战“开门红”。
第7兵团的战力表现不可谓不强悍,但在更加强劲的“对手”华野面前,也只能望洋兴叹般怪自己运气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