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体制内工作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以其稳定性和优厚福利,吸引着无数人趋之若鹜,成为人们眼中当之无愧的“铁饭碗”,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这座堡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未来三年,体制内或许真的会迎来大面积“失业”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体制内的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多地都围绕着机构精简和人员调整做文章,2024年,湖南古丈对全县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机构限额从33个锐减至23个,科级领导职数核减了55名,产业园区编制和科级领导职数的精简率更是分别达到了69.2%和83.3%,县级议事协调机构也大幅精简,精简率高达92%。
陕西太白县、山西太原的娄烦县、河南等地也都进行了类似的大规模改革,事业编制岗位不断减少,山东的改革涉及10万员工,他们被从省编办的实名制名单中剔除,转而与新成立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从岗位层面来看,部分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岗位也在经历变革,高校教师岗位,这里主要指高等职业院校类的老师或是大学老师,已经开始取消编制,取消编制后,员工身份改变,也无需参加统一招聘考试,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高校的灵活性。
医护岗位同样如此,编制管理阻碍了医疗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医院开始统一实施合同聘用制,合同制护士占比越来越大,还有高速收费员岗位,改革后编制取消,长期以合同制形式开展招聘,该岗位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体制内“铁饭碗”被动摇,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减轻财政压力是重要因素之一。全国多数县城产业单薄,公共支出严重依赖转移支付,体制内人员基本靠发达地区供养。
如今经济下行压力大,发达地区资金支持减少,地方财政负担加剧。以山西的浮山县为例,人口不到10万,在编人员多达5900人,一年发工资就得消耗4.6亿元财政资金,而当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3亿元。
除了地方机构改革,事业编转企、国央企推行末位淘汰制以及公务员清退编外人员等举措也进一步加剧了体制内的“失业”风险。2020年起,多个省份开展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进行了事业单位的精简和事业编的收回。
2024年,国央企开始推行末位淘汰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地方国企的后勤岗位外包趋势加速。部分体制内单位为了优化机构和人员规模,也开始精简和优化人员,甚至出现降薪、年终奖减半的情况。
未来三年,体制内的变革或许会更加剧烈。对于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次机遇。它能促使体制内人员提升自身能力,增强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有助于提高组织和机构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无论是体制内人员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