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上海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办公室副主任薛建华,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宋来主持。
蒋传海表示,华东理工大学组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学校全面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战略布局,是开展跨学科整合和协同研究的新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建好马研院,一是要提高站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二是要守正创新,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三是要开放协作,打造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平台;四是要兼收并蓄,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华理智慧。
刘力指出,华东理工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有益探索。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加速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今后,要把准站位,始终坚持正确发展方向;要把握机遇,形成标识性的研究特色;要把握住主线,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薛建华表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以入选“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支持计划”为新起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依托理工学科优势推动跨学科融合,通过有组织科研攻关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马研院未来可以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坚持育人使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服务人才培养;二是面向国家战略,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三是搭建交叉平台,汇聚国内外资源产出特色成果,持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文代表研究院发布首批重点课题,课题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大主要方向。周文表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目标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学术水平和实践成果,并通过课程、教材和培训等形式深化人才培养,在未来持续推进,力争打造华东理工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示范性、创新性和标志性工程。
在论坛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教授表示,建构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必须从五个维度理解和把握“中国自主”的含义,即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品质、中国的独特实践,以及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其中当代中国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居于核心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辛向阳教授指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要方法论,守正即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制度和要求,创新则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推动理论、话语、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他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推动其体系化建设,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技术,为文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它能够极大提升文化创作的效率,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文化内容的同质化、文化价值观的偏差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和引导,确保其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卫平认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中央提出的要求,新时代伟大实践为理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理论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把理论研究做深做透,形成聚焦亮点,避免套路化研究范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真问题,加强组织化科学研究,以学理性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祝黄河教授提出,今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20周年,其成功设立离不开众多专家的努力。学科发展至今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他强调,学科建设需实事求是、准确定位,地方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指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正确把握若干前提性问题,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解释等。只有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更大成果。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于支撑伟大文明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中国在文明建设中具有优势,但目前在国际话语权上仍面临挑战。为此,他建议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纲领,抓住时代之问,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批判西方错误理论,从根本上提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亚文认为,“第二个结合”从本源和内在机理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确立和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第一个结合”的升华和发展。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仕菊表示,坚持系统观念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遵循,也对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其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特点,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揭示内在逻辑联系、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她建议,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协同发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
原标题:《上海理论研究又添生力军!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布首批课题》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