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分别致辞。开幕致辞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主持。

权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传承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学术主阵地。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系统谋划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引领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向同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崔唯航指出,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切实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对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学科和教材体系建设、壮大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先进的思想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理论思维,需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利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有利于全党全社会更好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有利于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国家教材委员会马工程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顾海良在演讲中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背景和学科结构的形成过程,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彰显其学术和学理的功能定位,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之时,还要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贡献和历史性影响。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李君如在演讲中指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艰巨任务。他以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建构为案例,分析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本路径,提出从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高度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他强调,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要从学风文风上破题,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辛向阳就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谈了四点认识:一是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二是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三是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提供了沃土;四是要自主吸收借鉴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围绕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谈了三点体会:一是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责任使命;二是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研究重大问题;三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研究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吴晓明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时代课题与学术任务,强调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已经达到了特定的转折点,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有待对实践中已经展现出来的事物加以理论探讨和学术钻研,且能够把握住这个时代发展的基本脉络。我们需在学术上、学理上、体系上对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加以深刻阐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两场分论坛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场的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边界、使命担当、自信自觉、自信自强,以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新文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挑战机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专场的专家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状况、理论资源、学科基础、学术标准形塑、内在逻辑指向、知识体系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阐释学维度、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转变、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特征、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

在闭幕演讲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张占斌指出,我们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从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关键时期,更加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前的核心任务是,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系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二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显著成效: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认识不断深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理性不断提升,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他同时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理性、整体性和科学性都有待加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使命担当,强化引领性、提升整体性、加强学理性、突出实践性、落实自主性、增强本土性。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姜佑福主持。闭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方松华主持。

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基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协办。

原标题:《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要从学风文风上破题》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