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中心举行。主办方供图

“记得几年前我跟学生在课上讨论器官捐献的话题,课后一个同学说,我刚才跟我妈聊天说我要登记捐献器官,遭到我妈的训斥,‘别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好像谈论这样的事就会招致厄运。”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教授在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分享说,“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传统的观念,生命和死亡,死亡与尊严。生命的延续是学术问题,更是公众认识和社会价值的问题。”

3月29日,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的主题是“死亡与尊严”。生命、衰老、死亡、纪念、尊严,外化成生命教育、临终关怀、生前预嘱、丧葬习俗、器官捐献等现实话题,在论坛上被医疗、殡葬、教育、公益等从业者探讨。论坛还邀请了电影《破·地狱》的导演陈茂贤,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记得筹备第一次清明论坛时,不少同事存有顾虑,觉得在大众场合讲死亡,是不是犯忌?能不能得到响应?”论坛开幕致辞上,论坛发起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回忆2018年第一届论坛的情景时说。不曾想,第七届论坛当日在线观看的网友数能达近20万人次。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生死的理解正悄然发生变化。

“在纪念死者的日子里,其实人们一方面在享受春天的美好,另外一方面也在跟我们的历史联结。这个节日表面上是关于死的,但实际上却是关于生的。因为我们认识到,在万物勃发的春天纪念逝者、颂赞生命,同时还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命出现,这也许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期望。”郭莉萍说。

周汉民:需注意“数字生命”的伦理规范和数据安全

近日来,AI版李白、苏轼、李时珍等名家在屏幕中“喊话”,备受关注,音乐人包小柏为女儿做数字人一事,也曾在2024年引发广泛探讨,这些都是人工智能“重塑生命”的鲜明案例。人工智能正经历迭代升级和爆发式成长,从生命尊严的角度,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关注的问题。

“人们谈到数字遗嘱与情感传承问题,其中数字分身该如何展开议论呢?”周汉民认为,第一步是要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问题,同时,他关注在人生命终章,AI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第一,是否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忽视了人本关怀;第二,AI的决策系统作出的决策是否可能侵犯患者的意愿;第三,AI能够发挥作用是需要有数据的,如何保护病人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不能不说更不能不管。“当人走向生命终章,我们仍然要强调以人为本,AI辅助。一定要建立伦理的规范,确保患者的自主权。要保护数据安全,防止隐私的侵犯。”

而从律法的角度,周汉民提醒大家关注,数字永生的出现使得生命权的界定变得复杂,“如果数字生命被赋予与人类相同的权利,那么如何确保这些权利不被滥用?数字生命被随意创造、修改或删除,显然它本身就是对生命尊严的极不尊重。”此外,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数字永生技术的机会,周汉民认为,某种意义上也会在社会资源分配与公平上产生问题,值得思考。

薄世宁:医学之“牛”,不仅在治病,更在救心

作为一位ICU医生,对患者的生命尊严怎么思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医师薄世宁,在ICU工作有20多年,同时也是一位在抖音拥有超480万粉丝的“大V”,著有《命悬一线,我不放手》等书籍。当日他的现身,在会场、直播平台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很多人让我讲死亡,我讲不了,我自己就看不透死亡,我不知道死亡那边是什么。正是因为我不知道,所以说,我对每个病人都不放手。”

薄世宁分享了一个这半年经历的病例。前段时间,北大三院附近一位大二的学生脑死亡,家属从安徽赶来后,仍坚持要治。孩子无疑是家里的希望,“家属说,孩子维持的时间长短,就是他们接下来活着的意义。”因为每次探视只能一人,父母还和医院护士长吵过架,但最终,父母想到了一个陪伴孩子的办法——亲自应聘医院最累最脏最辛苦的工作,做“跑外”和护工。“他爸爸说,你们ICU有标本的时候,你叫我,我来送标本,看儿子一眼;他妈妈说,我等着我儿子醒来的那一天,我就能够照顾他。”

有一天薄世宁值班,正值端午节,在这对父母的请求下,薄世宁决定“做主”同意他们一起进病房,让一家三口在北京过了一个端午节。“这个娃娃坚持了八个月的时间,到最后孩子走的时候,父母都没哭。他父母就给孩子喊,儿子,你往前走,你朝着有光的地方走。”

这对父母后来告诉薄世宁,在他们看来,这八个月,不是他们在坚持治疗、维系生命,而是儿子给他们争取了八个月的时间,“有了这八个月,未来我们还可以再继续活下去。孩子走了以后,我们准备再要一个孩子。”

薄世宁说,医学最大、最终极的目的,在他看来是给人类提供关怀和安慰,治愈当然也是提供安慰的一种方法,但医学“牛”的地方还在于,怎么教活着的人,对待即将死亡的人,“尊严,是不仅要治病,更要救心。”

薄世宁还分享了一个“社媒观察”。他曾在抖音上讲过一个恶性肿瘤患者,在抢救最后关头拼尽力气,向医生传达回家意愿的故事。上传这个病例前,他有过纠结,担心中国人对公共场所讨论死亡忌讳,但这个视频的播放量最后超过了5000万,“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忌讳谈死亡,而是很少有人在公共场合给我们讲,应该怎么样正确看待病人的晚期处理问题。”薄世宁认为,当病人真的没有存活希望时,其也应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其实我理解尊严和体面是两回事,体面在别人眼里,而尊严是在自己心里。”

陈茂贤:从害怕葬礼,到创作殡葬和生死的故事

“我小的时候,觉得香港的葬礼是很恐怖的,我没有想到最后我会导演、编剧一部关于传统香港葬礼,探讨生死的电影。”当日,中国香港电影导演陈茂贤在现场介绍了电影《破·地狱》的创作始末。

这部电影是在他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写的,他最敬爱的外婆在他拍摄《不日成婚2》的第一天就与世长辞。于是,他尝试利用生死去探讨“活着的意义”这个命题,希望通过创作去抚平内心的伤口,为自己找到一个出路。在写剧本时,他跟殡仪顾问多次去往太平间,看到了不同状态的遗体,给他感受最深的,是灵魂的美妙和伟大,“没有灵魂的时候,身体只是一具肉体;但当身体都没有的时候,就只有靠认识我们的人,在记忆里记住我们。”

陈茂贤透露,如今大家看到的《破·地狱》是第49个版本,也是经演员金燕玲和黄子华劝说后,香港亚洲电影节用的版本。那天晚上结束分享会后,有一个女生过来说,她本来已经到濒临崩溃的边缘,但这个戏把她拉了回来,让她有勇气继续在这里生活。这时,陈茂贤感到,电影的这个版本是有力量、可以影响人的,这才最终定了这个版本。

“《破·地狱》是我到现在为止拍的最挑战的一部电影,我希望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生不是面对不同的离别,我希望大家可以明白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希望大家可以珍惜每一个去表达自己感受、去回应不同关系的机会。”陈茂贤说。

最后,论坛形成并由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周静波宣读“2025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出:“生命是有尊严的。无论是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最后时刻的器官捐献,还是殡葬追思、哀伤抚慰的全过程都应该,也必须是庄严神圣的。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的尊严蕴含死亡的尊严。死亡尊严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一项规范与制度。”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协办,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礼济学院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