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兴隆湖畔,创新活力蓬勃涌动……
3月29日,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在蓉举行。对接会上,“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发布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2024年度十大创新成果以及120余项“清华系”科技创新成果。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破题的首要条件是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畅通对接。“我们搭建起这样一个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希望打通‘双链’间的藩篱和信息差,在提高清华大学创新成果的曝光量和转化率的同时,进一步助推创新项目在成都乃至四川实现产业化。”清华大学电机系长聘教授、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说道。
137项“清华系”科技成果发布
多个创新项目已在成都落地“安家”
在每年的“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系”科技创新成果的集中发布,都是当天活动的“重头戏”。现场,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了包括“复杂环境长大水工隧洞整体安全稳定控制关键技术”“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等在内的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涵盖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关键装备、能源交叉融合等创新应用场景。
通过梳理发现,此次研究院集中发布的科技成果,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于解决行业痛点和技术瓶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已有多个创新项目在成都进行了示范应用。
“去年7月,我们在成都市武侯区建成了全球首条设计产能100兆瓦时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示范产线。今年我们还将扩大产线,进一步拓展市场。”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孵化公司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永翀介绍道,该技术产品预计到2030年全球应用超5GW,市场规模达150亿元。
未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背后,是技术创新驱动下发展出的新质生产力。“我们采用多孔超厚电极,首创半开放结构、安全剂注入等技术,实现本征安全、20年长寿命及绿色回收,适用于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场景。”陈永翀告诉记者,技术创新催生了新的储能电池产品形态,在实际应用中解决电池储能产业痛点、难点。
在成都开展示范应用的还有研究院能源消费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高浪团队所牵头主导的“低碳综合能源智能仿真规划系统”项目。“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风光储电氢冷热’多能协同规划,支持多维敏感性分析及现金流自动生成,提升经济性评估精度。”高浪介绍道,该系统已在入选四川省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的天府总部商务区总部基地以及多个省级电网及能源企业先行先试,撬动低碳项目投资逾4000万元,有效推动园区、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除了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创新成果外,此次活动还聚焦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及自动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化工、电子信息、绿色环保、新材料新工艺、科教文化等领域,发布了127项清华大学科技成果。
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揭牌
清华四川院已培育近30家科技企业
在活动现场,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由研究院联合四川天府新区、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的“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揭牌。
这个以“转化”命名的基地,将通过技术协同、场景共建加速产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链及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政产研协同成果转化基地已正式启动,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按照专业方向和产业链,联合各方创新主体,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研究院副院长刘毅也向科技企业抛出“橄榄枝”,希望汇聚合力,共同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自2016年落地成都以来,研究院见证了城市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刘毅在活动当天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在成都工作、生活的体会:“我们赶上了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的十年,科技研发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成都这座活力之城对年轻人才吸引力很大,兴隆湖周边的基础设施配套也越来越好,未来成都、四川、西部地区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城市创新环境,研究院团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如今500多人的规模,“欢迎大家加入到基地建设中,我们共同推动更多成果加快转化。”
同时,现场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包括研究院与天府清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的4个院企项目,以及2个院系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在地转化。
从“清华系”校企的深度联动,到川外企业的“孔雀西南飞”,再到创新项目在蓉孵化落地,正有越来越多的优质科技成果在研究院的助力下,在川落地生“金”。
“研究院构建了一套‘专业化、精准化、体系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鲁宗相介绍道,截至目前,研究院累计申请专利1000余件,完成科技成果处置29项,累计金额近6000万元;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27家,其中,包括1家准独角兽企业和8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产值近20亿元,累计贡献税收超过2亿元,总估值60亿元,累计吸纳就业超过1100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图片 受访者 视频 黄雪松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