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坚定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统揽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谋划推出一系列体现四川底色、彰显成都特色的重大改革举措,为我们因地制宜抓实抓牢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
近年来,成都勇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探索形成一系列典型改革案例和经验做法。成都发展改革推出“落实全会精神 成都在行动”专栏,滚动刊发各区(市)县改革探索形成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本期推出“成都高新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本期聚焦:成都高新区
一起来看
成都高新区坚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聚焦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痛点问题,聚焦小切口,以首倡“中试+”生态理念、全国首创综合保税区“同企跨片”通关模式、创新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为创新突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以“中试+”链接产业科技创新
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首选地
针对高校院所科研方向与市场主体需求脱节,科研项目因缺孵化、少资金、无场景等原因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倡“中试+”生态理念,推动中试平台向前延伸到科研机构,向后延伸到孵化器、投资机构和应用场景,全链条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堵点难点。
围绕“产业+园区”,形成了“1个重点产业链+1个专业化园区+N个中试服务平台”架构,紧扣全区1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布局中试平台,打造全国首个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中试生态园,为中试平台提供高效链接各类资源的载体空间。
围绕“中试+研发”,成立中试生态协会,常态化开展走进中试平台系列活动,助力中试平台与高校院所全面对接、深度合作。围绕“中试+孵化”,支持高新蜂鸟中试平台等自建孵化空间,引导中试平台与区内20个国家级孵化器对接,促进优质中试项目快速孵化落地。
成都孵化园
围绕“中试+基金”,联合中试平台、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中试项目基金,目前已完成组建中试相关合作基金95亿元,投资各类中试相关项目28个,规模21亿元。
围绕“中试+场景”, 引导企事业单位向其开放应用示范场景,建立“首席城市机会官—城市机会执行官—城市机会专员”三级城市机会清单工作责任管理机制,定期收集中试后优质项目录入线上信息化平台,形成中试优质产品清单,纳入供需智能匹配推荐。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投运的各类中试平台达49个,企业主导平台占比为94%,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覆盖率达60%,服务创新项目超2000个,中试服务收入超9亿元,助力企业、项目融资超19亿元,为产业建圈强链提供有力支撑。“中试+”模式探索了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实践,相关做法获《人民日报》整版报道。
创新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
助力“知产”变“资产”
成都高新区以打造西部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为牵引,通过强化政策引领、释放平台工具效能等举措,构建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企业和服务机构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成功发行两个全国“首单”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加快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变现。
释放平台工具效能,开发成都首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高知贷”,为单户企业提供最高300万元—1000万元贷款;建设线上服务端口“金融通”,平台集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信用贷款、上市协助等功能于一体,整合上架金融机构贷款产品128款。
打造知识产权品牌活动,开展“知产融”沙龙及“一月一链”投融资对接活动,连续五年举办西南地区首个以高价值专利培育为主题的“金熊猫”大赛,持续强化赛后融资对接,打通“技术-资本-市场”运营渠道,赛后部分获奖企业新增专利申请量超70%,多家企业营收增长超过50%,融资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
强化政策扶持引领,出台支持政策,加大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融资补贴力度,对通过政策性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实现融资的企业,每年按其融资金额的2%、知识产权评估费的70%给予补贴。
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推出以来,推动“高知贷”“积分贷”等政策性产品放款金额持续增长,发行全国首单以知识产权为担保的民营科创企业债券、全国首单“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2024年,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33.80亿元, 同比增长148.16%,惠及企业501家次。
全国首创综合保税区“同企跨片”通关模式激活区域产业链协同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具有“一园三区”特点,A、B、C区三个片区各自独立围网,货物区间流转每次均需逐票进行入区、出区申报。随着产能扩张,企业在不同片区的厂房和仓库生产联动频繁,产生了大量的通关成本,对跨区通关便利化的诉求日益迫切。针对这一“痛点”,高新综合保税区按照“管得住、放得开、效率高、成本低”的原则,利用“智慧综保”建设优势,搭建“同企跨片”业务辅助系统,实施电子关锁监管及布控抽验,全国首创综合保税区“同企跨片”通关模式,实现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内同一企业货物在区内各区域无障碍、低成本、自由高效流转。
搭机制,把好准入关口。明确适用对象为非海关失信企业因跨区生产需在不同片区间流转的货物,搭建“同企跨片”业务辅助系统,推动“同企跨片”各环节云端可视,满足条件的企业通过申请获得权限后,由原报关申报变成简化核放单申报。
优流程,提升通关效率。企业仅需提前在辅助系统一次申报,审批通过后货物即可开始跨区流转,极大优化简化申报流程、申报要素。载货车辆实施电子关锁监管,辅助系统采集信息核对无误后卡口自动放行并下达解锁指令。
强监管,避免风险漏洞。辅助系统分设企业端和海关端,车辆出入区数据实时上传保存在海关端,海关核对无误后执行通关指令。实现全链条闭环监管,对运输车辆加施电子锁,实施GPS实时监控,异常线路和超时限运输自动触发报警提示,对核放单按比例开展布控查验。
“同企跨片”通关模式在保证海关监管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企业通关成本。经测算,企业跨片总体成本下降超90%,全流程通关时间由原来的4.5小时大幅缩短至25分钟内。同时,该模式大幅提升综合保税区内保税仓库及标准厂房使用率,A区保税仓库出租率历史上首次达到100%。
▶ 来源 | 市发展改革委
成都市《计划报告》要点速览,这些事与你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