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凌晨,随着最后一炉铁水停止翻滚,方大达钢老厂区开启关停模式。达钢承载着无数达州人的情感与记忆,见证了达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迁。
俯瞰达钢老厂区
此次达钢老厂区正式启动关闭,将给附近居民区及周边商户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记者日前进行了实地探访。
炼钢炉旁的岁月回响
钢花小区是达钢最早修建的职工宿舍区,这里住着老一辈达钢人。老厂区的关停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它,绿树成荫的小道、斑驳陆离的楼房,老人和孩子的欢笑仍回荡在小区里。
“我住在这里很久了,30多年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它。”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达钢,曾是达州工业的象征。已经退休多年、现在钢花小区当保安的唐师傅回忆:“我们那时候三班倒,车间里炉火通红,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虽然条件艰苦,但大伙儿都铆足了劲干。”他指了指远处的大高炉,“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这厂子养活了半个达城的人。”
这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厂正式谢幕。唐师傅虽有不舍,却也释然:“时代在变,达钢搬去新家能焕发新生,我们这些老工人也替它高兴。”
老街巷的烟火渐散
老厂区的搬迁,不仅是一代工人的告别,也让周边社区的生活悄然改变。
紧邻老厂区的职工宿舍显得特别寂静。走到最里面,记者才见到宿舍保洁员王阿姨的身影。“工人都去新厂区上班了,这边的宿舍也渐渐空了。”王阿姨的女儿正是方大达钢炼钢车间工人,她告诉记者,这边宿舍原来住的多是年轻人,现在大多搬去新厂区了,没搬的每天提前1个小时坐厂里安排的摆渡车去上班。
“原先周围全是居民,人多商店就多,后来厂区搬去麻柳,部分工人搬走了,加上一些自建房要拆除,商户也跟着搬走了。”在老厂区旁经营了20多年副食店的店主王姐,一边整理着积灰的货架一边感慨。她的小店曾是工人下班后买烟、买水的“据点”,如今却门可罗雀,玻璃柜台里整齐码着的各种香烟,像是凝固的时光标本。
记者走访发现,老厂区西门周边的居民楼大多已人去楼空,阳台上的晾衣绳在风中空荡摇晃。沿街商铺半数贴着“转让”告示,有些楼体已被拆除,建筑垃圾堆放在空旷的地面上。
馨欣小区的韧性生长
与钢花小区旁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距离不远的也住着达钢老职工的馨欣小区。该小区,超市、诊所、烧烤、串串等一应俱全,小区生活依然热闹。
“我们的客人里,老达钢人仅占20%至30%,目前对生意影响不大。”小区一家串串店的员工张阿姨正忙着备菜。她告诉记者,她的两个妹夫都是达钢职工,对于老厂区关停,她的感受并不明显,“馨欣小区有70多栋楼房,前来光顾生意的客人既有老厂区的工人,也有小区的住户,还有西外片区甚至从南城过来的食客。这种多元化的客源结构,让馨欣小区的商户在变迁中有了足够的韧性。”
变迁中的城市温度
达钢搬迁新址后,老厂区何去何从?
老厂区正式关停后,市民对老厂区的未来规划也操碎了心。有网友建议,在原有的老厂区地块上保留一小部分达钢老旧建筑打造钢铁公园,融入工业遗存、文化艺术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旅融合项目,并利用该核心地块规划建设集居住、商业、商务、会展于一体富有达州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楼宇。
根据《达州市达钢(老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2022年)》,该片区功能将定位为“达钢文化休闲宜居新城”,规划以居住功能为主并配套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总体呈“一心一轴两廊五片区”空间结构,在片区中部规划一处商业商务区,并充分发挥滨河景观优势,在州河北侧规划一处滨河铁路公园以及滨河商业区。同时,为提升片区城市景观界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了《达州市达钢片区城市设计》,该设计基于片区内山水资源、工业文化遗存等基础条件对片区功能组织、形象塑造、建筑布局引导、交通组织、服务配套、建筑风貌引导等方面提出规划指引,并结合片区工业文化遗存,规划打造工业文化脉络体验线。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达钢的搬迁,是一场工业转型与社区重构的双向奔赴。老厂区的记忆被封存在锈蚀的齿轮中,而新生活的画卷正在麻柳的园区上铺展。
对于唐师傅这样的老工人来说,搬迁是时代的必然;对于王姐等商户,它意味着阵痛与新生;而在馨欣小区,人们用烟火气诠释着“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景。当高炉的火焰在新厂区熊熊燃烧,这座城市的工业脉搏将以更绿色、更强劲的方式跳动。
来源:达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