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高发态势,尤其在升学压力更为集中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焦虑”“抑郁”等用语频繁叩击着教育者的神经。

然而,长沙市一中已成为一片“心理绿洲”,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异常率显著低于同类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数十年持续保持低位。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育人逻辑?

作为三湘基础教育的标杆,长沙市一中用长达数十年的坚守给出了答案——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培养。
而其育人成果,也充分揭示了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深层规律——当教育真正摆脱功利化桎梏,回归“立人”之本时,心理健康就不再是一个核心议题。

也就是说,建设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体系”,是深层的密钥。

学生观:生命至上,全面发展


在(长沙市第一中学)校园一景“半亩方塘”边,有一棵歪脖樟树。据学校师生回忆,这棵树,起初一直沿着湖面平行地生长。当时,很多人建议把这棵影响整体美观的树锯掉。老校长马清泽力排众议,选择了留下。

没想到,几年之后,这棵树直角转弯,陡然向上生长,最终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枝叶覆盖了大半个池塘。由于其外形酷似鹿头,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鹿头树”,有教师还为这棵树专门撰写《曲樟》一文。马清泽说,这棵歪脖樟树是校园里面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与旁边优美挺拔的银杏林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看到了一中文化的包容和“众生平等”。它曲折的生命历程,也仿佛向同学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这棵“鹿头树”,已经成为长沙市一中生命至上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党委书记宋健平告诉记者,当初把这棵树留下,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学校“文化育人”的一个手段。学校一直强调一草一木皆文化,要注意“树木”的教育、“石头”的教育。在他看来,这种教育是“不言之教”,直接触及学生的灵魂,是鲜活的教育,是面向生命的教育。

“在学生层面,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生命。因此,办好教育,要始终恪守‘生命至上’这一法则。教育要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尊重生命。看不到生命,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宋健平说,“面向生命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灵魂。”对此,长沙市一中可谓做到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敬畏生命——构建生命安全的港湾。

“一万个‘0’抵不上一个‘1’,对于学生来说,生命就是那个‘1’。学生的身心健康永远是最重要的。”宋健平不避讳地说,“这在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心理压力较大,校园悲剧不断发生的当下,显得更为重要。”

正因如此,长沙市一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校园氛围。据副校长彭健介绍,学校一直以来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在30多年前,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普遍兴起时,长沙市一中就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现在,学校拥有全国领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地,还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成果。

不过,在学校看来,积极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保证学生拥有乐观心态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长沙市一中学生之所以更快乐,关键不在“疏”,而是在“舒”,即这是学生生命得到了充分舒展的结果。
校长羿莎解释说,这些年来,一中一直保持教育的开放与包容,尊重每一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给学生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他自然而然就会向阳而生。热烈地活着,是生命的自然属性,是一种生命自觉。”羿莎说了一个“池塘理论”,“就像池塘,池塘生态好了,‘鱼儿’在池塘里自然就活得好。”

也就是说,当教育环境具备温度、包容度、自由度时,生命自会向阳生长。这种生态化思维,使该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长期处于低位。


第二重境界:尊重差异——打破标准化的成长枷锁。

目光长远,就会看到每个生命成长路线和志趣目标都有所不同,就不会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就会静下心来办真正的素质教育——尊重选择,尊重差异,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并且努力让每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全面发展。

“有些人想考取名校,有些人想当科学家,有些人想当歌星,有些就想当个普通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一样的选择和多种可能性,对多样性和可能性的否定,是对生命最严重的摧残。”宋健平说,“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上名牌大学,既不人道,也不现实。教育‘要允许萝卜地里长白菜’。”

长沙市一中所做的,不是流水线式地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成绩优秀的人,也没有过早地对孩子下论断,而是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用宋健平的话说,就是要“保有让每个孩子成才的可能性”。

然而,问题是“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的教育理念早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众多学校也将其奉为办学宗旨,为何这种理念未能真正在其他学校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却能在长沙市一中焕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羿莎说“知道不等于能做到,提出不等于能落实。”现实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兴趣十分广泛,学校真的能鼓励他们自由发展,而不是通过劝甚至是强迫的手段,让他放下兴趣,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学业上吗?又比如,成绩差的学生,学校真的能做到一视同仁,而不因为对升学率产生不了多少影响而忽视他们吗?”

“确实很难,但一中在努力做。有两个教育理念一直被一中领导班子所接受和坚持:一是,教育一定要坚持多元的价值取向,要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独立人格且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办教育不能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不要只看学生的当下,而要看学生长远的发展、看后劲。”

为此,长沙市一中构建了独特的差异化育人坐标系。让育人的发展路径多元化,评价体系立体化,资源供给精准化,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

比如,该校现有各种兴趣社团35个,合唱团、戏剧社等都十分有影响力。学校有学生自己创办的报纸《湘涛》、杂志《湘苑》《银杏林》等;学校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权益部”,专门用来给学生发声、向学校提诉求;在课堂上,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想法,对教师教学提出质疑更是常态……

“一中能走出像谭盾那样的音乐家,像周立波、董夏青青那样的作家,23位院士,40多名获得国际奥赛奖牌的学生,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一中开放包容、鼓励个性的办学理念分不开。在民主平等的土壤下,优秀人才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学校总务处主任朱端顺说。

“民主的氛围能让学生不迷信权威,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批判精神,从而更有底气,更有创新精神,生命活力越大,成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彭健解释。

事实上,长沙市一中许多校友都认为,母校的生活十分难忘。1990级校友杜文,曾因成绩低迷受挫,最终在母校教师激励下逆袭。他坦言:“一中的包容让我相信,人生转折永远不晚。”校友梁伯钦回忆道:“我的班主任朱端顺老师讲授了很多‘无用之学’,这些‘无用’对我的人生来说却如洪钟,敲响的是我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求。”

第三重境界:成就价值——培育生命的意义之锚。

在长沙市一中采访,最让记者感动的是,许多学生告诉记者,成才,并非为了出人头地,而是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找寻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长沙市一中所追寻的另一重教育目标。

彭健告诉记者,学校之所以关注生命的意义,除了教育哲学层面的考量,还有更现实紧迫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的学生普遍面临意义危机,意义危机成了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奋斗热情的重要因素。“在学校,经常有学生问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这个复杂且深刻的问题,学校给出的回答是,人生的价值是自己赋予的,是在成就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时得到体现的。为此,长沙市一中常常鼓励学生要跳出“小我”,多关注他人、社会、国家这个“大我”,要立志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正如校友黄青所说:“一中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成功变得有意义,如何成为一个精神富足的人。”

为了让学生对社会、对生命有更加具体生动的了解,长沙市一中在认知层面、实践层面、精神升华层面等多个层面都有具体举措。比如,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人生价值大讨论”思辨活动;建立社会实践网络,与湘雅医院等共建45个实践基地;每年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城市守夜人体验”等特色项目。


“一中的教育虽然包容,但仍然有所要求,那就是要培养自强不息、心系社会国家的,有使命感、有担当精神的人。这既是对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落实,也是一中一贯坚持的‘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育人目标的践行。”宋健平说。

来源:湖南教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