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热线,撬动一座城的治理变革”——近日,纪录电影《您的声音》引发热议,影片以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为原型,透过市民热线背后的鲜活故事,展现基层治理的温情答卷。正如影片中“小诉求折射大民生”的叙事逻辑,大兴区清源街道将“接诉即办”细化为“系统办-长效办-群众办”的分级处置体系,以“日周月”督导机制为轴,以专业力量为支撑,以全民共治为延伸,让“倾听民声 即刻行动”的服务承诺,化作街巷里最生动的民生实践。

建立“日周月”督导机制强化“系统办”

清源街道属于复合型高密度街道,居住人口多且杂、辖区门店小而密,群众诉求纷繁复杂。为确保“接到一条诉求,办好一件事,解决一类问题”,街道将接诉即办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日调度、周分析、月复盘”制度,对诉求办理质效“把脉问诊”、复盘总结。


这一工作模式让社区“顽疾”得到了有效解决——滨河西里北区、中区因楼体老旧存在漏雨问题,街道联合城建部门、物业公司,通过20余场专项协调会、居民议事会敲定维修方案,完成23栋楼防水层改造,惠及300余户居民;国际港社区针对门禁系统失灵问题,借助业主周年会动员居民协商,1个月内完成36个单元、4个大门门禁换新,居民安全感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推动难点问题解决,清源街道还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模式,借助“源来友你”党建品牌,将24个社区按小区类型、共性特点划分为6个社区党建联盟,由工委领导任联盟书记,选定“共性诉求”“遗留问题”列为“每月一题”,组织社区书记、包社区干部、共建单位等成员按月进行“会商”,制定解题思路,下沉督导推动难点问题解决。2024年,街道通过“联盟式解件”梳理共性问题11项,累计破解社区环境整治、道路拓宽等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

推动居民诉求有效解决实现“长效办”

清源街道以居民诉求为“哨声源”,筛选高频合理诉求,推动相关职能科室、社区建立长效机制,既注重科室“对事解决”的能力,也强化社区“对人疏导”的作用,形成部门、社区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接诉即办工作体系。


主动认领辖区高频法律咨询需求,街道司法所推行“家门口‘坐班’律师”行动,工作日由6名专业律师轮值,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1个多月时间里,已累计提供现场咨询服务40余人次、电话答疑150余个。同步组织开展“普法进社区”活动,针对电信诈骗、讨薪维权等问题举办讲座、摆摊宣传,惠及群众超3000人。

彩虹新城社区有近200家商户,管理难度大,治理成果反复,为彻底解决商户治理难题,自2021年来,街道试点探索形成“物商联盟”管理模式,通过“商户自律、物业监督、政府考核”的形式,推动商户履职尽责,“门前三包”、安全经营等问题不断减少。如今,“物商联盟”管理模式覆盖整个街道,由安全科搭建“平安商户”微信群,工作人员每日推送“隐患警示”,以“案例教育+柔性执法”筑牢安全防线。

同时,街道强化“数据+智治”模式,实现问题提前预警、及时办理。一方面,街道借助43路城市大脑智能算法摄像头,识别占道经营、垃圾桶满冒等60类城市管理问题,大大提升了违规行为的处置效率,减少了居民相关投诉。另一方面,街道市民诉求处置中心对各社区、部门诉求情况进行数据监测,对季节变化、重大活动可能产生的集中诉求、社区突发事件进行及时预警、部署,2025年至今共预警30次,问题全部顺利解决。

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推动“群众办”

近年来,清源街道以接诉即办为主线,持续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有效吸纳楼门长、“两新”组织、志愿者、商户等多元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破解辖区难题。

挖掘共治“种子选手”,街道激励“两新”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依靠快递小哥的覆盖能力,成立“快递小哥随手拍”志愿服务队,组织辖区3个快递网点的小哥担任“移动探头”,随手拍下隐患点,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线上“接单”处置,实现了隐患前端治理——快递小哥张强发现一楼体的板材存在掉落风险,“随手拍”上报隐患,当天维修队完成加固处置;快递小哥吝有振在配送途中发现楼道堆物,通过微信群“吹哨”,推动社区当天完成清理,畅通消防生命通道。


聚焦辖区老龄化问题,清源积极探索“以老助老”模式,在24个社区积极培育老党员、楼门长、“红袖标”等群体组建助老志愿队,专注解决老人“日常所需”,提供“问需代办”服务。如今,助老志愿者们每月平均为辖区200多位高龄、独居、困难老人提供应急、买菜、送医等多项服务300余次。

从银幕上的《您的声音》到街巷里的“接诉即办”,清源街道以机制创新压实责任,用专业服务破解难题,借全民之力延伸治理触角。正如影片所诠释的,“每一条诉求都是城市跳动的脉搏”,街道将持续完善“预警-联动-复盘”闭环,让民声落地有声,让服务始终在线,在“民呼我应”中书写更有温度的基层治理答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