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区人力社保局工伤认定窗口,建筑工人张师傅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两周前,他在工地作业时不慎摔伤,面对陌生的工伤认定流程和法律条款一筹莫展。而如今,窗口旁新设的法律援助席位上,专业律师为他厘清责任归属、梳理赔偿标准,还帮他准备好了完整的申请材料。“没想到政府把法律服务送到了‘家门口’,心里踏实多了!”张师傅感慨道。
这一变化源于大兴区人力社保局的一项创新举措。近日,该局与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签署协议,在全市率先引入法律援助团队驻场工伤认定窗口,为劳动者提供“零距离”免费法律咨询,将维权服务与普法宣传深度融入民生一线。
据大兴区人力社保局介绍,该局主动联合区司法局,精选劳动争议处置经验丰富的律师,在工作日驻守窗口,提供“面对面”“一对一”法律辅导。驻场律师不仅协助劳动者厘清劳动关系、固定证据链,还针对工伤待遇、赔偿争议等核心问题出具专业意见,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工伤认定不仅是‘救火’,更要‘防火’。”大兴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驻场律师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将化身“法治宣传员”,解读《工伤保险条例》、剖析“超时申请认定失效”“证据不足败诉”等典型案例,这种“服务+普法”的模式,帮助劳动者了解自身权利义务,增强依法维权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把法律服务嵌入民生窗口,是用‘小切口’推动社会治理‘大提升’。”该负责人指出,从“来回奔波”到“一站解忧”,从“事后维权”到“源头防控”,大兴区人力社保局用法治思维回应民生难题,以主动服务彰显城市温度,不仅缩短了劳动者与公平正义的距离,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大兴区还将以法律援助驻场为契机,串联起司法、工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健全工伤认定与法律援助联动机制。同时,还将针对建筑、物流等风险较为突出的行业,联动开展“送法进工地”活动,提前规范用工合同;对疑难案件启动多部门会商机制,确保劳动者“诉求有门、维权有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