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的杨过携手一袭白衣的小龙女并肩那只神雕走下华山,这就是“神雕侠侣”留给武林最后的侠影。
尽管金庸后来还创作了剧情逻辑承接《神雕侠侣》的《倚天屠龙记》,但其中早已没了杨过夫妇的踪迹,黄衫女子的登场也不足以弥补读者无法再看到杨过、小龙女的失落之感。
(杨过、小龙女剧照)
所以杨过和小龙女到底哪去了?即便郭靖的结局是战死襄阳,读者未必能接受,金庸也还是交代清楚了,为何他却对杨过的结局只字不提?
或许,杨过的结局比郭靖更惨。
一、下落不明的杨过
杨过夫妇走下华山之后,可能会做什么?
其实金庸赋予杨过和郭靖的人设是截然不同的,杨过心中固然也有“侠义”二字,但他却不似郭靖那般把天下苍生扛在自己肩上,甚至你不难发现,他行侠仗义十六年,都好似是在行善积德一样,只为在十六年后能等来小龙女。
因此当他在襄阳大战中击杀了蒙哥大汗,帮郭靖守下了襄阳城之后,他也是时候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因此后来的他多半会与小龙女云游四海,共度余生。
(杨过、小龙女剧照)
之所以说是“云游四海”而不是“留在古墓长相厮守”,是因为郭襄后来前往了活死人墓,而杨过夫妇并未留在那里。
说是:“郭襄自和杨过、小龙女夫妇在华山绝顶分手后,三年来没得到他二人半点音讯……料想他夫妇当在终南山古墓隐居,便径往古墓求见。墓中出来两名侍女,说道杨过夫妇出外未归,招待郭襄在古墓中住了三天等候。但杨过夫妇未说明归期,郭襄便又出来随意行走……始终没听到有人说起神雕大侠杨过的近讯。”
所以杨过夫妇确实是在外游历。
如此一来,他们的结局就难以预料了,毕竟只要他们依旧活跃于江湖之中,就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这也为他们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郭襄的决定
凭什么说杨过的结局可能是悲剧?
道理很简单,还是得从郭襄的视角来分析。
《倚天屠龙记》中,俞莲舟就提到了郭襄后来的经历,说是:“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没再能跟杨大侠相会,在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嵋一派。”
这是俞莲舟陈述的“事实”,但这个事实背后,却缺乏一个合理的动机。
(杨过、郭襄剧照)
那就是“郭襄为什么要出家”。
《神雕侠侣》末尾的那次襄阳大战结束之后,金庸就已经撕破了这表面的“圆满”,他马上补充提到一句:“后来忽必烈领军北归,与阿里不哥争位,兄弟各率精兵互斗。最后忽必烈得胜,但蒙古军已然大伤元气,暂无力南攻,襄阳城得保太平。直到一十三年后的宋度宗咸淳九年,蒙古军始再进攻襄阳。”
也就是说,最后一次襄阳大战是爆发在《神雕侠侣》结束的十三年之后,接着便是襄阳城破,郭靖夫妇战死,而这一年,郭襄是二十九岁(登场时十六岁,又过了十三年)。
所以郭襄在得知自己的父母和弟弟都战死在襄阳的消息之后,都没有选择出家,那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郭襄万念俱灰?
其实她早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这一切。
当年郭靖夫妇镇守襄阳,她却私自外出寻找杨过,后来襄阳战事告急,她依旧在西川打探杨过的踪迹,可见对于郭襄而言,这世上她最在乎的人也就只有杨过一个,若要让她出家,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杨过死了,她的心也就跟着碎了。
而郭襄四十岁的时候,杨过不过才六十岁,正处于当打之年。
杨过可是当世五绝之一,又有谁能伤得了他?
此时你就不得不佩服金庸创作故事之严谨了,在后神雕时代,还真就有不少强于五绝的高手登场。
三、称霸一时的妖道
连载版《倚天屠龙记》第四回中,金庸就强调过,后神雕时代也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说是:“元代中土沦于异族,百姓呻吟于蒙古的铁蹄之下,陷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抵抗官吏残暴,勉力自保,是以文事凋零,武学一道,反而更加光大。江湖间奇人异士,所在都有,比之宋末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之世,武功固更见精进。”
(道人剧照)
而其中明确提到名号的人物,就有一位邪魔,那人即是“百损道人”。
尽管金庸从来都没有让百损道人正式登场过,但通过张三丰提到这妖道时所展现出的忌惮之情,也不难看出,这妖道绝非是他所能解决的对手。
毕竟当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之后,别说是一个张三丰了,哪怕是加上他的几位弟子,一同运功,也化解不了那玄冥神掌之毒。
而百岁的张三丰说过,自己的实力与当年的杨过、郭靖等人几乎是持平的,他解决不了的敌人,当年的杨过自然也解决不了。
事实上百损道人的强也未必是功法、内力上强于杨过,他的强大之处在于他是邪魔,是擅长用毒之人,那玄冥神掌能让人痛不欲生,乃至失去战斗能力,所以杨过在不知道百损道人是何来头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因为轻敌而被那玄冥神掌打中。
(小龙女剧照)
一旦他中招,那便只能任由百损道人宰割了,同时从百损道人的弟子玄冥二老是蒙古人的鹰犬来看,这妖道当年多半也是忽必烈的手下,他奉忽必烈的命令讨伐杨过,为蒙哥报仇,也合情合理。
杨过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力保小龙女不死,小龙女也不敢意气用事,毕竟此时的他们已有了孩子,她能做的,也只是将他们的孩子抚养长大,但“失去杨过”对于她而言,无疑是十分痛苦的。
或许这就是“后神雕时代”的真相,过于残酷,因此金庸才未将它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