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早已成了时代的弃儿,不过金庸的小说却给人一种历久弥新之感,让人时不时想要拿出来品阅一番。
有人说“天下无不散筵席”,一个故事就该在恰当的时机画上句号,但对于金庸迷而言,却有种“贪婪”的想法,因为他的某些故事确实是值得被续写的,比如《神雕侠侣》。
(杨过、小龙女剧照)
当然,金庸也不是没写《神雕侠侣》的续作,只是那《倚天屠龙记》严格来说也算不上是“神雕续集”或者“神雕后传”,就因为它的故事背景是设定在前作结束数十年之后,读者想看的,还是那些老角色的故事。
比如杨过与小龙女后来经历了什么,而结合书中的细节来看,或许这恰恰就是金庸没法写《神雕后传》的原因。
一、强行体面的结局
《神雕侠侣》的故事说得好听点,是有种残缺的美,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各种让人意难平。
其实这个故事早在“甄志丙事件”发生之后,就已经谈不上“圆满”了,哪怕后来龙杨二人走到一起,也始终会让人想起那个悲剧的夜晚。
甚至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金庸在故事中期让小龙女在身中剧毒的前提下跳下绝情谷时,就已经是有心让这个角色“下线”的意思了。
毕竟此时杨过身边不仅有程英、陆无双这些女子,后来更是又出现了一个与他十分投缘的小郭襄,无论怎么看,杨过都应该接受一段新的感情才是。
尤其是在杨过跳崖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与小龙女重逢的前提下,他已经算是为小龙女死过一次了,即便在此时选择接受郭襄,也不会有人诟病他花心。
可金庸还是选择让故事强行圆满,让小龙女死而复生,上演了一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戏码。
其实说来这样的设定对于郭襄而言多少有些不公平。
(杨过剧照)
不过即便是对于龙杨二人而言,这也只是表面的圆满,因为后来的杨过极有可能会被杀。
道理很简单,就因为他在襄阳大战中杀了蒙哥大汗,必定会成为蒙古人的眼中钉,结合后神雕时代有百损道人、八思巴这些强者在蒙古一方,失了重剑,不再黯然的杨过,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
再加上郭靖战死时,也不见杨过前去救他,都在暗示杨过已死。
而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留下的一段剧情更是耐人寻味。
二、黄衫女与史夫人
读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故事原本与古墓派是没有太多关联的,故事的前半段甚至压根没提到古墓派是否依旧存在。
直至黄衫女子的出现,才勾起了读者对《神雕侠侣》的回忆。
黄衫女子的出现固然足够惊艳,金庸这操作也堪称情怀拉满,不过同时她的出现也略有几分突兀,因为她是被史夫人和史红石找来解丐帮之围的。
(小龙女抱孩子剧照)
书中只提到这么一句:“黄衫女子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史夫人中了成昆一指‘幻阴指’,伤势不轻,长途跋涉来到舍下,已奄奄一息,今后是否能够痊可,那也……那也难说。’执法长老恨恨地道:‘这成昆不知跟老帮主有何仇怨,竟尔下此毒手?’黄衫女子道:‘据史夫人转述史帮主遗言,他和这成昆素不相识,仇怨两字,更无从说起。因此他老人家直到临终,仍不明原由。据史夫人推测,多半是丐帮中人什么地方得罪了成昆,因而找到史帮主头上。’”
这就怪了,古墓派本就是个十分低调的门派,那活死人墓地处终南山后,更是没几人知道其位置,但史夫人在丐帮出了事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去投奔古墓派,寻求黄衫女帮忙,这合理吗?
显然不合理,所以只有一种解释,史火龙和古墓派的关系不一般,若无意外,他多半就是小龙女和另一位大侠生下的孩子。
三、改嫁他人的小龙女
正如前文所言,当年的杨过因为“杀死蒙哥”大汗一事而被蒙古人视为仇人,忽必烈上位之后必将派出蒙古一方招募的武林高手去找杨过索命。
其中那玄冥二老就一定会是杨过也无法对抗的敌人,因为后来即便是拥有了百年功力的张三丰也无法化解那玄冥神掌之毒,可见那妖道创出的邪功有多强。
(史叔刚剧照)
当杨过拖着重伤的身子逃回活死人墓时,已是奄奄一息的状态了。
此时小龙女自然是痛彻心扉,小龙女先为杨过疗伤,可那寒毒当真是奇特,就连寒玉床也无法抵消杨过体内的寒毒,小龙女只能看着杨过越来越虚弱。
以她的性子,见杨过活不成了,她自然也就没了活下去的动力,可杨过哪里会舍得让小龙女陪自己一同赴死。
他只劝小龙女定要好好活下去,并交代自己有个兄弟,值得托付终身,小龙女若跟了他,也算是嫁了个好人家。
“那人即是万兽山庄的史叔刚,那人为人忠义,并且懂得驭兽之术,我死后,你便去寻他……”
“不,你我情深似海,我如何能另嫁他人。”一向面无表情的小龙女此时也变得涕泪交加。
“龙儿,我知你爱我极深,我又何尝不是,也正因为如此,我怎能看你随我而去……”
“可是……”
“此事不容你任性,你把雕兄也一并带去,那雕兄也见过他,今后就把你们都托付与……”
(史火龙剧照)
一个“他”字尚未说出,杨过便已经气绝身亡。
这是杨过的临终托嘱,小龙女岂能不听,于是她便带着雕兄投奔万兽山庄,嫁了那史叔刚。
而后二人生下一子,便是后来的史火龙,那孩子后来也凭借父母传授的一身武功,得了丐帮帮主之位,这也是丐帮与古墓派交情如此之深的原因。
如此一来,后神雕时代的故事就比较明朗了,只是这样的故事未必能让所有读者满意,因此金庸对这段剧情避而不谈,也就说得通了。
当然,这只是笔者基于原著的推测,且当笑谈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