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6年,“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中原王朝的祸根就此种下。



30年后,北宋建立,一个被“阉割”的王朝就此诞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宋朝在缺少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彻底暴露在了契丹人的铁蹄之下,别想过一天安生日子。

刚好,辽朝也不想宋朝过好日子,所以时不时出兵打一下,结果百姓遭殃,满朝文武担惊受怕。

于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宋朝就想收回幽云十六州,但奈何他忙于统一大计,还没完成就去世了。

于是,这份伟大的事业就落在了宋太宗赵光义头上,他在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就开始筹划北伐之事了。

宋太宗对于开拓疆土是有雄心壮志的,他希望宋朝的国土至少能达到唐朝末期的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幽云十六州,另外还有定难军(党项)和静海军(交趾)。

但是,终赵光义一生,这三个地方都没有收复,尤其对契丹人的战争,更是让他背上千年耻辱。

979年,赵光义在消灭辽朝的小弟北汉之后,准备趁契丹人不备,出兵攻下幽州。

这是赵光义第一次北伐,很明显他的准备是不充分的,对契丹人也太过轻视了,结果在高粱河遭遇辽军三路围攻,被契丹人的精锐骑兵给打懵了,损失了一万多人之后大败而归。

据记载,在高粱河之战中,宋军的溃败简直让人难以相信,在辽军攻击下,宋军陷入混乱,赵光义的大腿还中了两箭。

这可把赵光义吓傻了,当即意识到自己得赶紧跑,于是让高琼当自己的替身,自己则坐着驴车一路狂奔。



后来,辽朝大将耶律休哥识破了赵光义的诡计,于是一路追赶,一直追到涿州也没追到赵光义。

可见,在逃跑这一件事上,赵光义是专业的,不过宋军将士就惨了,被杀了一万多人,就连他的服御宝器、随从宫嫔都被契丹人给缴获了。

这一场仗打下来,赵光义算是丢人丢到家了,但考虑到宋军刚刚打完北汉,比较疲惫,又是与辽朝的第一次战争,对敌情不太了解,也情有可原。

回去之后,赵光义进行了自我批评,对大臣们说:

朕往岁既克并、汾,观兵蓟北,方年少气锐……往则奋锐居先,还乃勒兵殿后,静而思之,亦可为戒。

他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年少气锐,其实他那年已经40岁了,早就不年轻了。

不过,后来宋军多次挫败了辽朝的进攻,挽回了些许颜面,但高粱河之战失败的阴影却始终环绕在赵光义脑海。

982年,辽景宗率军南下攻打宋朝,这一次宋军准备比较充分,大败辽军,不久辽景宗就暴毙而亡了,其十岁的长子耶律隆绪继位,皇后萧绰升级为太后,开始秉持国政,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太后。



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辽朝相对虚弱的时候,正如萧太后所说:

母寡子弱,族属雄强(指契丹皇族势力),边防未靖(宋军威胁),奈何?

可见,辽朝的日子也不好过,赵光义见此情形,就感到很高兴,便打算再次北伐,洗刷高粱河之战的耻辱。

不过,赵光义显然在高粱河之战中被打怕了,不敢再轻视辽朝了,便决定广泛拉拢盟友,派人联系鞑靼、定安、女真、高丽等国家或部落。

但是,这些国家或部落早就被辽朝吞并或征服,根本没人搭理赵光义。

更让赵光义难受的是,当他在朝堂上提出北伐的时候,文臣们几乎没一个同意的,因为他们不相信赵光义能夺回幽云十六州。

不过,赵光义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于是他绕开文官集团,直接与枢密院成员进行商议,最终制定了北伐计划。

具体而言,赵光义准备发动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出击辽朝,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彻底解决北宋在北方的安全问题。

986年春,赵光义开始行动了,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策。

幽云十六州分山前七州与山后九州,赵光义以大将曹彬作为东路主力攻取山前的涿州,其实是虚晃一枪,目的是吸引耶律休哥的辽军主力,而西路的潘美与东路的田重进则负责攻取山后,等到拿下山后九州,再抄掠到山前,到幽州与曹彬会合,三路宋军与辽军主力在幽州城下决战。



这一战略的制定,是赵光义基于高粱河之战中宋军孤军深入的教训,看起来还是挺不错的,具备可行性,那结果如何呢?

由于宋军采取的是突然袭击,辽军根本没做好准备,所以战事进行得很顺利,西路潘美攻下寰、朔、应、云四州,中路田重进攻下蔚州,东路曹彬也顺利拿下涿州,米信更是在新城大败辽军。

消息传到辽廷,举国震动,但萧太后很快就制定好了应对之策。

要说这萧太后也不简单,别看她孤儿寡母的,看起来特别好欺负,实际上她手段多着呢。

萧太后刚当上太后,就在老相好韩德让的帮助下,剥夺了宗室的兵权,又重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人,使得朝堂很快稳定下来。

宋军攻打幽云十六州后,萧太后马上召集韩德让等人商议对策,最终的决定是,萧太后带着小皇帝耶律隆绪亲征,主要对付曹彬这一路,耶律斜轸则率军抵御潘美及副将杨业。

很快,萧太后就率军抵达了南京(今北京),很快就发现了宋军的破绽:曹彬孤军深入,粮草却没有跟上!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早在北伐发起之前,赵光义就从之前对辽朝的几次败仗中总结了经验,要求诸将“持重缓行,毋贪小利以要敌”,是为了防止孤军深入,粮草不济。

但是,曹彬太想立功了,在只携带了十几天口粮的情况下,就连续攻下岐沟关、新城、固安,直至占领涿州。



每当曹彬取胜的奏本送到跟前,赵光义就感到担忧,因为东路军的粮草只要集中在雄州,曹彬进军的速度太快,粮草根本来不及转运,一旦辽军切断粮道,曹彬十万大军根本守不住涿州!

害怕什么就来什么,萧太后抵达南京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派遣耶律休哥切断了东路军的粮道。

正如赵光义所料,曹彬只在涿州待了不到十天,粮草就消耗光了,此时他面临一个抉择:如果及时撤退到雄州,则可以保全十万大军,但这样就会影响到全局,毕竟他这一路是主力,掌握着宋军一半兵力。

最终,曹彬选择了撤军,他带着十万人马火速撤往雄州。

赵光义得知这事后,却很高兴,派人痛斥了曹彬,说什么“岂有敌军在前不顾,而退军待军粮的道理!”

这话就很无厘头了,曹彬不撤退,难道要在涿州等死吗?

这还没完,赵光义又让曹彬不要再撤退了,到白沟河与部下米信汇合,就驻扎在那里不要动,派人去雄州运粮,好好养精蓄锐,“为西路军张势”,等潘美夺取山后九州之后再再与田重进会师,一起攻打幽州。

曹彬没办法,只好安营扎寨,派人到雄州运来大批军粮,耶律休哥则趁机回到涿州,开始整顿兵马,防止曹彬再次来袭。



就在曹彬大军休整的时候,潘美和田重进等人不断取胜的消息频频传来,将士就有些坐不住了,自己是北伐的主力,却眼睁睁看着别人立功,哪有这样的道理?

于是,将士们纷纷要求曹彬再次进攻涿州,曹彬见军粮已经运到了一些,就不该继续干等,如果再次涿州,按照原计划实施,为时未晚。

于是,曹彬让每位将士携带五天口粮,在没有请示赵光义的情况下,就率军十万大军向涿州进军了。

按道理来说,曹彬再次拿下涿州也不是问题,毕竟耶律休哥的兵力远不及宋军。

但是,耶律休哥毕竟是辽朝战神级别的人物,曾长期与宋军作战且多次取胜,他率领的辽朝精锐骑兵也不是盖的。

耶律休哥得知曹彬再次来攻,于是召集了数千轻骑兵,对他们面授机宜之后,让他们出征了。

辽朝骑兵出征之后,没有正面与宋军作战,而是利用机动灵活的特点,或对宋军侧翼发起突然袭击,或趁宋军吃饭的时候进行偷袭,或在宋军晚上睡觉的时候进行劫营,搞得宋军草木皆兵、疲于应对。

没办法,曹彬只得下令将大军结为防御方阵,在路两边边挖壕沟边前行,以防止辽军偷袭。



耶律休哥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迟滞宋军前进的速度,等待萧太后率援军赶来。

最终,耶律休哥的目的达到了,曹彬花了四天时间才抵达涿州,而在曹彬抵达前一晚,萧太后也带着辽军主力抵达,在涿州城外五十里驻扎,曹彬对此一无所知。

曹彬抵达涿州后,耶律休哥战略性放弃涿州,涿州因此被宋军再次占领,但此时宋军只剩下一日口粮了。

当然了,鉴于上一次缺粮的教训,这一次曹彬在出征的同时,派人从后方运粮到涿州,以保障十万大军在涿州的补给。

但是,曹彬的运气很不好,他刚抵达涿州的时候,天气就变得异常炎热,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

由于天气太热,涿州城内水井又不多,所以宋军开始缺水。

而负责运粮的将士们,也因为疾病和疲乏,无法将军粮及时运到涿州,仅仅只在涿州待了一天,宋军就开始缺粮了。

时方炎暑,军士疾乏,所赉粮不继。

就在宋军望眼欲穿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意外解决了大军的饮水问题,让将士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但是,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因为萧太后带着辽军精锐主力,出现在了涿州城外不远处。



曹彬侦查到这一情况后,当即意识到大军有被围困在涿州的风险,加之粮草还没运到,无法在涿州坚守,无奈之下他再次做出了撤出涿州的决策。

与上一次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宋军冒着大雨疯狂逃出涿州城,其狼狈程度不亚于逃难,将士们个个饥饿无比,他们只想回到雄州吃顿饱饭。

但是,辽军岂能放过宋军,萧太后给了耶律休哥数万骑兵,让其进行追击,最终在歧沟关追上了宋军。

饥饿的宋军在辽朝精锐铁骑的围攻下,很快就败下阵来,曹彬、米信只带着数万人逃到拒马河,连夜进行抢渡,结果发生踩踏事件,许多人被活活踩死,还有不少人落入河中淹死。

更要命的是,耶律休哥很快就追了上来,在高阳与宋军再次展开大战,宋军又被杀掉数万人。

五月庚午,辽师与曹彬、米信战于歧沟关,大败之,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胜纪。馀众奔高阳,又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弃戈甲若丘陵。

最终,曹彬只带着少数将士回到雄州,要不是宋将李继宣死战,曹彬本人都不一定能活着回来。

好消息是,许多溃散的宋军将士,几经辗转之后最终回到雄州,清点人数之后发现还剩将近一半。

战后,耶律休哥也对战果进行了统计,史书没有记载具体数字,只说宋军被杀、淹死和被俘者达到了数万人。



不过,耶律休哥干了一件让宋朝感到极其羞耻的事情,那就是收集宋兵尸体垒为京观!

堆积如山的尸体,是宋军惨败的最好见证,赵光义得知后大惊失色,盛怒之下将曹彬、米信等人贬职。

东路曹彬主力惨败之后,宋军合围幽州的战略宣告破产,就连之前夺取的几个州,想要保住也成问题了。

很快,辽朝就开始反攻了,萧太后集结十万大军到西线,赵光义得知消息后,赶紧下令中路军撤守定州,西路军退屯代州。

但是,赵光义还是有点贪心,认为如果就这么撤退了,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下令潘美派遣军地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百姓撤退,这样至少可以得到一些人口。

潘美接受指令后,将这个任务交给杨业,杨业认为寰州已经丢失,应该分兵应州,引诱了军东进,然后在石竭谷口阻击辽军,这样才能保障主力大军与百姓的安全。

但是,杨业的建议没有得到潘美和监军王侁的采纳,二人逼迫杨业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结果导致杨业作战失利,撤退到陈家谷口后又遭遇辽军猛烈进攻,潘美却没有按照约定及时接应。

在经过一番血战之后,杨业所部损失殆尽,他本人也在绝食三天后自杀,其首级则被耶律斜轸割下献给萧太后。

就这样,第一代杨家将血染疆场,成为了宋军惨败的一个缩影,也是宋朝的莫大耻辱。



之后,在辽军的攻击下,宋军占领的地盘尽数丢失,三路大军中两路遭遇惨败,只有田重进带着少数百姓全军而还。

雍熙北伐的失利,表面上看是曹彬的冒进造成的,实际上错在赵光义,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宋军与辽军的差距,即辽军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而宋朝却没有,就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皇出征,只想凭侥幸用步兵对骑兵取胜,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此次北伐失利后,宋朝军力遭受巨大打击,也失去了夺取幽云十六州的最佳机会,赵光义却不死心,不久又组织了一次北伐,双方在瀛州以北的君子馆爆发激战,结果以宋军战死数万人而结束。

自此之后,宋朝不但在军力上无法与辽朝相抗衡,在心理上也彻底落于下风,以至于宋人在谈论起契丹人的时候,就畏惧得不得了。

自此之后,宋朝在契丹面前再也没有雄起过,赵光义执政后期,非但不再想什么北伐了,反而积极改善与辽朝的关系,以谋求两国的和平。

雍熙北伐的恶劣影响还不止于此,宋军就像是着了魔似的,不但再也打不赢辽军了,就连对交趾和定难军的经略,也都先后遭遇失败。

可见,宋军的自信心在雍熙北伐中被彻底打没了,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怎么还能打胜仗呢?



991年,赵光义在军事上接连遭遇失利之后,曾语重心长地对宰相吕蒙正说:

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

从那个时候开始,宋朝就停止了对外武力开拓疆土了,全面转入守内虚外,宋朝也因此在军事上不断倒退,完全不复宋太祖时期的雄风。

宋真宗时期,宋军与辽朝也爆发过几次战争,总体而言辽军占据上风。

1004年,萧太后发兵20万南下,杀得宋军节节败退,一直打到离开封不远的澶渊,才因为宋军的顽强抵抗和辽军主将的意外身亡而转入被动防御。

当时,宋真宗对契丹人害怕得不得了,却被宰相寇准强拉着御驾亲征,等到宋军即将取胜时,他又因为畏惧而派人与辽朝谈判,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每年向辽朝缴纳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澶渊之盟的本质,其实是宋朝用利益换取和平,是懦弱怯战的一种表现,虽然它为宋朝带来了百年和平,但宋朝在战略上的劣势,却一天比一天加深。

宋徽宗时期,女真人发起了对辽国的战争,等到辽国快要被灭了,宋朝这才出兵参战,但也屡次败给辽军,没有在灭辽之战中取得半点战功。

女真人夺取辽朝国土后,很快就以幽云十六州作为大本营,出兵南下灭亡了北宋,并迫使南宋偏安南方一隅,成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与北宋相比,南宋更加不堪,一直活在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阴影当中,没过过一天好日子,直至灭亡。



自雍熙北伐失败之后,在此后近三百年时间里,宋朝在军事上就一直很疲弱,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态势当中,只能靠输送岁币换取和平。

宋朝周边的大理、吐蕃、西夏、辽国、金国和蒙古等国,除了弱小的大理之外,它打不过其中任何一个,即便打胜也只是偶然,长期来看都是败仗。

而在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当中,宋朝国土也是最小的一个,且在开拓领土方面,对中国版图的贡献也是最小的王朝之一。

可见,雍熙北伐的影响实在太大,一战就让宋朝失去了自信,国运就此开始倒退,宋朝也因此被人耻笑了千余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