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五代十国 开封 大雪)
乾祐七年,正月,开封城被一层淡淡的寒意轻轻笼罩。
晨曦初破,薄霜如细碎的银粉,轻轻洒落在古屋檐与青石板路上,闪烁着微茫的光泽。
这一年,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病死了,皇位传到了二代皇帝,也就是养子柴荣的手里。
这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的时候,会出现一段权力真空期,因为权力在交接的过程中,很多日常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比如全国性的哀悼和举丧开始,政务就会暂时停止。
所以,趁着后周皇权新旧交替的这个当口儿,北汉开国皇帝刘崇决定再度起兵,趁乱奇袭后周。
对于这个军事决定,作者实在不能理解刘崇是怎么想的,作者真的想要穿越千年的历史,好好的劝一劝刘崇,作者会说:
老刘啊,你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呢?你怎么还要和后周开战呢?自从你当上这个开国皇帝之后,你是举全国之兵对后周开战,你是从春天开始打,一直打到冬天,可是你哪一次打赢了?每次都是损兵折将,灰头土脸的回来,你自己打不过人家,你拉着契丹人,你还是打不过人家,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你实力不行,你还得练呐,你不练,你就要这么愣上,你结果还是一样的。
想来,毕竟刘崇也是割据一方的帝王,他手底下一堆文臣武将呢,难道没有一个人劝劝他么?
或许有想要劝他的,但是没有敢于劝他的,因为如果哪位老兄不开窍想要去劝一劝刘崇,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个因为劝谏刘崇而惨死的李骧。
李骧李元龙,是何等忠良,到最后却只换来了刘崇一句悔不听其言。
后悔谁不会啊,可是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所以大臣们这回都学乖了,爱打打去呗,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
您看,这就是滥杀忠臣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你在无形中会把另外一部分想要直言上疏的大臣的通道给堵死。
(联辽亲征 刘崇)
刘崇集结了三万北汉大军,又向辽朝借了七万兵,这加起来就是十万,实事求是的说,这一回刘崇是真的动真格了,有点要一雪前耻,一把all in 的意思了。
不过吧,毕竟是借兵,七万契丹军的指挥权不在刘崇的手里,而由辽朝将军杨衮统御。
北汉这边,刘崇御驾亲征,亲自挂帅,然后是北汉头号名将张元徽做先锋,两路联军来势汹汹,开始攻打后周的潞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长治。
这个张元徽,由于史料记载不是很多,又由于他供职于堪称五代十国中最不起眼,最弱小的北汉,那么就导致这位本来能征善战,很有势力的武将也有点不为人所知,有点寂寂无名。
但是,有实力就是实力,这是无法遮盖,也无法否认,张元徽带领军队,很快就击败了潞州守军,联军旗开得胜,又开始攻打泽州的高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高平。
前线打了败仗,消息传回开封,新即位的周世宗柴荣大为震动,他当即决定,要集合兵力,和北汉军正面对抗,而且自己还要御驾亲征。
毕竟是新皇帝,毕竟还年轻,贸然亲征,那大臣们肯定是不同意的,好几个大臣就劝呐,说皇帝啊,此前北汉对后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北汉都失败了,北汉的皇帝刘崇已经被打怕了,这趟他们属于是硬来,中气不足,军威不再,刘崇肯定不会御驾亲征,而只会在太原指挥作战。
那他都不亲征,您也没有必要亲征,而且现在先帝刚刚驾崩,人心动摇,局势不稳,您现在应该坐镇中宫,主持大局才对。
事实上,除了错估了刘崇没有亲征之外,大臣们的建议是很中肯的,刘崇这人,行为反常,那打死也不能想到,屡战屡败,他竟然还敢亲自挂帅上战场。
但是,柴荣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有见地的判断,他说,眼下先帝大行,我刚刚即位,刘崇欺我浅薄,他轻视我,所以他一定会亲自出征,因为他素来有进取中原,吞并天下的野心,所以这趟,我必须得去。
柴荣这番话,说的是壮怀激荡,掷地有声,很多大臣听皇帝这么说,他们也就不说话了,皇帝勇敢且自信,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劝谏避战 冯道)
但是,一个叫做冯道的大臣还是坚决反对,坚决劝阻,说皇帝这趟你说什么都不应该去。
柴荣很生气,他立刻质问冯道,说从前唐朝太宗皇帝平定天下,每一次都是亲自出征,我为什么要如此胆小怕事,苟且偷安呢?
唐太宗都搬出来了,可以见得,柴荣这趟是去意已决了。
但是,冯道还是不甘心,他竟然反问柴荣,说不知道陛下能不能成为唐太宗呢?
柴荣一拍桌子,胸有成竹的说,我军强大,破刘崇如山压卵耳!
事实上到这一步,你再劝也没有用了,因为劝谏这东西,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
论语有云: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作为大臣,你劝谏皇帝,当然都是怀着好心,用真诚的态度去劝的,但是既然你要劝别人了,你就要注意的你的态度,你要温和,你要循循善诱,冯道别说温和了,他话里话外的都已经是在嘲讽皇帝了,可皇帝还是不听,那这个时候,劝谏就该中止了,因为皇帝很明显已经生气了,那你这个劝谏,你就已经失败了,你再劝下去,就是自取其辱。
韩非子又云: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说皇帝,是龙,龙这种动物,性格是很奇怪的,如果它心情好,那么它就会很温顺,你骑它身上也没有关系,说不定它还会带着你去天上飞一圈,但是,龙身上有一个地方不能触碰,那就是它的喉咙,因为它的喉咙附近的鳞片,是倒着的,也就是所谓的逆鳞,如果你触碰了它的逆鳞,它就会立刻暴怒,一定要把你杀之而后快。
冯道是士大夫,是文人,他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可是您别说,这哥们当时不知道怎么了,他勇起来了,柴荣说自己击败刘崇就像大山压鸡蛋那么简单,冯道竟然说:
您怎么就能知道,您是大山呢?
这话,这不纯纯是笑话皇帝,质疑皇帝吗?
(决意亲征 柴荣)
这要摊上脾气不好的皇帝,当场把你杖毙都没毛病,只能说冯道十分幸运,他摊上了五代十国时期少有的明君。
柴荣也很生气,但是柴荣没跟他计较,只是把他的意见搁置不用,然后整军出征了。
柴荣亲自督军,他带领军队,星夜兼程,很快就在高平城南直接和北汉联军正面遭遇了。
我们知道,这历史上的所谓御驾亲征,很大一部分是做做样子,皇帝九五之尊,富贵之人,怎么可能真的到战场上去打仗,去玩命呢?大部分皇帝亲征,全程都是在严密的保护之下,在安全的地方居住的, 但是柴荣不一样,他是把御驾亲征做到了实际上,他真的是身先士卒,和将士们共同进退。
北汉的刘崇一看柴荣带着军队来了,他也不含糊,立刻就把联军分为了三阵,左边这一阵呢,张元徽带领,右边这一阵呢,杨衮带领,中间这一阵呢,则是他自己带领。
后周军少,而北汉军多,刘崇一看自己人多势众,自己这胜率高啊,于是他就迫不及待的命令全军进攻。
实际上,就在开战之前,辽军的主将杨衮就劝告过刘崇,说这趟参战兵力这么多,这是大战,一定要计划周全,想好了再进攻,刘崇答应的挺好的,可是到了战场上他直接一个不听劝阻,直接就开战了。
要说这个开战的时机,非常不好,因为战场上正刮南风,南风对北汉联军来说是逆风,所以他们就是逆风作战,风沙迷眼,使不上力气,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刘崇一命令进军,他就发现这个问题了,但是他头铁,他还要接着进攻,那么随行的部下肯定不愿意逆风打仗啊,于是一个叫做王得中的北汉大臣就赶紧劝刘崇,说皇帝,风向不对,咱们先撤兵吧。
刘崇在宫里的时候,没事儿还老是念叨,说自己悔不听李骧之言,可实际上他一点后悔的情感都没有,他也绝不会反思自己,所以这回王得中劝他,他又没听,他大声呵退王得中,然后命令前锋张元徽猛攻后周军。
(北汉骁将 张元徽)
张元徽,真不愧为一员名将,虎将,在这样X智的皇帝的指挥下,在这样逆风的环境中,他奋勇冲锋,猛攻后周军,竟然杀得后周军大败,后周将领何徽和樊爱能一看张元徽领兵冲锋,简直如同天上降魔主,那真如人间太岁神,竟然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了,直接就引兵逃跑。
将领一逃,主心骨没有了,后周军的士卒们索性放下武器,纷纷投降了北汉军,一时间他们高呼万岁,声震山谷。
仗打到这个份上了,后周军基本上就算是完了。
大家都认为完了,这还有什么打的?赶紧逃命吧?
就在这个时候,人们突然发现,皇帝柴荣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冲到了战场第一线。
皇帝的声音不大,但是不容置疑:
随我进军,唯死战,无旋踵。
下面,请允许我用一段小说化的写法来描写当时的画面:
血色漫过高平城时,柴荣的战车正碾过满地后周军的大旗。
南风裹着沙砾抽打龙纹甲胄,他望着溃军如融雪般崩解,大将樊爱能的银甲在烟尘中忽明忽暗,拖曳着破碎的"何"字旗向西狂奔,溃败之势已经遏制不住。
陛下!
后周军将领赵匡胤攥住缰绳的手青筋暴起,他大声呼喊:
张元徽的骑兵已破三阵!
话音未落,东北方突然腾起遮天蔽日的尘烟,降卒山呼万岁的声浪震得战车铜铃叮当作响。
柴荣的手攥成了拳头,他看见数万后周大军解甲跪地,那些昨夜还在篝火旁高唱《破阵乐》的儿郎,此刻正将额头贴向浸血的黄土,他们要降!
(临危不惧 赵匡胤)
战车猛的倾斜,一支流矢擦着金盔掠过,没射中柴荣,却射中了掌旗官。
此时,赵匡胤又是一声大喊:
主公面临险境,我等拼死一战!
这一句喊声,惊醒了柴荣。
取朕的剑来!
柴荣反手扯落沾血的披风,青铜剑鞘在颠簸中铿然坠地。
当三尺长的天子剑出鞘刹那,赵匡胤的瞳孔骤然收缩,他分明看见剑身铭文"承运天命"四字在暗红天光下淌出血色。
已经为数不多的后周军重新集结到了一起,在柴荣的带领下迎面突入战场,柴荣左手挽缰,右臂挥剑劈开漫天箭雨,战袍在硝烟中猎猎如焚。
前方战阵之中,正是张元徽!
他的狼头铁槊撕开烟幕,槊尖还挑着半截后周军的断臂。
护驾!
赵匡胤的嘶吼淹没在金铁交鸣中,他奋身向前,手持铁棍与铁槊相撞的瞬间,火星溅上染血的下颌。
而此时,皇帝乘坐的战车在挤压中迸裂,柴荣踉跄着栽向地面,左肩传来椎心刺痛,他摸到半支透甲箭簇,却毫不犹豫,竟生生折断箭杆,再一转身,皇帝已经到了中军擂鼓之处,染血的手指已攥紧牛皮战鼓的鼓槌。
咚——
咚——
咚——
鼓声穿透战场喧嚣,比雁门关的冬雷更震人心魄,溃逃的后周军突然发现,那面本该在御帐中飘扬的龙旗,此刻正在北汉军的重围里浴血翻卷。
官家亲征!官家亲征!官家亲征!
人群中爆发出喊声,声浪如野火蔓延过高平原野,烧的那些原本跪地的降卒纷纷抓起长矛,又开始和北汉军战作一团。
无数声擂鼓,柴荣已经脱力,他的视线开始模糊,却仍能看见赵匡胤已经撕开了战场上的缺口。
他举起鼓槌指向北方,染血的衣袖在狂风中舒展如翼。
压上去!给朕压上去!
天子剑插在倾倒的战车上,剑穗浸透的血珠正顺着"天命"二字缓缓滑落,在焦土中绽开朵朵红莲...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
陈巧锐.后周高平之战新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孙占.试析周世宗亲征北汉对周汉辽的影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