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主席在八届十中全会上讲话时,曾赞扬叶剑英元帅,说道:“叶剑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句话中提到的诸葛,大家都知道是诸葛亮,那么后半句说的吕端是何许人呢?

吕端其实是宋太宗后期的一位宰相,宋太宗曾经评价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这其实是一种处世智慧,吕端这个人的性格,就一个字儿:“稳”。用一句话形容的话,那就是“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哪怕天崩地裂,他亦能稳如泰山。



吕端是如何发迹的?

吕端本来不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他的父亲吕琦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王朝的兵部侍郎,在那个乱世中,改朝换代极其频繁,新建立的王朝一般会继续沿用上一个王朝的大臣。

虽然吕琦早在后晋时代就去世了,但其家族子弟依然可以凭借父荫入朝为官,宋朝诞生以前,吕端已经因父荫补了一个千牛备身的职务,负责皇帝的警卫工作。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继续沿用前朝大臣,吕端当时的职务已经是著作郎了。

而吕端的亲哥吕余庆在仕途上则比他更加顺畅,简直就是平步青云,吕余庆早在赵匡胤还是后周禁军高级将领时,就进入赵匡胤幕府出谋划策,后来在赵匡胤建立宋朝的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劳。

宋朝建立后,吕余庆直接就是宋朝开国功臣,担任参知政事,做宰相赵普的副手,相当于副宰相。

虽然兄长平步青云了,但这似乎并未给吕端带来什么好处。

吕端的仕途非但没有变好,反而是一路坎坷,在整个赵匡胤时代,他很少能有升职加薪的机会。

一直到赵匡胤统治的最末期,才得到了一次出使辽国的机会,不久之后才被调去做了成都知府。

在成都知府任上,吕端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干出了成绩,但此时赵匡胤已经离奇身亡,历史进入了宋太宗赵光义时代。

吕端由于成绩出色被调回京城,进入开封府担任判官。

而当时的开封府尹就是宋太宗的三弟赵廷美,是吕端的顶头上司,相当于让他辅佐赵廷美治理开封府。



表面上看,吕端这是升职加薪了,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升职,将成为他倒霉的起点。

因为赵光义继承帝位,属于兄终弟及,按照古代的制度,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本来应该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继承的。

但赵光义抢先入宫,拿到了皇位,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他和赵普搞出了所谓的“金匮之盟”。

意思就是,太祖赵匡胤还在世的时候,其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曾经指示,让赵匡胤日后将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将来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将来再传给赵德芳。

这个金匮之盟虽然给了赵光义合法性,但也有弊端,因为这意味着三弟赵廷美以及两侄子赵德芳、赵德昭都有合法的皇位继承权。

赵光义将这三人视作威胁,于是展开了清除行动。

赵德芳、赵德昭死后,赵廷美就成了唯一的威胁,赵光义于是接着对赵廷美下手,指示心腹大臣诬陷其谋反,再将其贬至房州安置,并派人监视。

赵廷美被整垮后,由于他担任开封府尹好几年,所以赵光义认为赵廷美昔日在开封府的下属们都是其党羽,应该一并清理掉。

吕端作为开封府判官,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官到商州。

赵光义还特意嘱咐,要给吕端戴上枷锁,而且此次贬官到商州一路上不准骑马,也不准坐马车,必须戴着枷锁步行。

这时,吕端第一次展现了出了宠辱不惊的性格特点。

当时,有下属报告,开封府还有一些公务急等着处理,可吕端已经被戴上枷锁,正准备发配,但他似乎根本没当一回事。

看着尚未处理的公务,十分镇定地让人把文件呈上来,他干脆戴着枷锁办公,处理好公务后,才不紧不慢地踏上了贬官之路。

而此时的宋太宗其实对吕端的印象不怎么好。

当时受到重用的寇准曾经在宋太宗面前举荐吕端,可宋太宗却说:“这个人我知道,是世家子弟,能吃大酒肉,余何能为?”

言外之意就是,吕端这人在他印象中就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的世家纨绔,除了能吃,还能干啥?

这估计也是赵光义对吕端那么狠的原因,要知道,从开封到商州的路程足足有上千里,他竟然让吕端戴着枷锁,步行而去。

如果他此时知道吕端是个有才华的厉害角色,觉不至于这么狠。

就这样,吕端因为受到赵廷美的牵连,倒了大霉。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吕端在商州凭借过人的才华,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很有成绩,没过几年,又被调回京城。

巧的是,朝廷再次让他担任开封府判官。

当时,赵光义清除了几个对皇位有潜在威胁的障碍后,让儿子赵元僖担任开封府尹,很明显是有意把赵元僖往储君方向培养。

吕端就这样又开始辅佐赵元僖。

这期间,曾经发生一起意外事件,而吕端的表现堪称一绝。



有一次,吕端奉命出使高丽,没想到乘船经海上返回时,突然遭遇较大的风浪,他们乘坐的那艘船在风浪中左摇右晃,差点就沉没了。

当时船上的人都吓得惊慌失措,最后是副使吕佑之下令将船仓里的货物扔进海里,才逃过一劫。

而吕端在这个过程中,丝毫没有惊慌之色,一个人坐在船内镇静地看书,就好像在自家书房里一样,对外面的风浪不为所动。

这就是吕端的性格,宠辱不惊,哪怕天崩地裂,也稳如泰山,此等心理素质和胆识,一般人是没有的。

然而,没多久发生了一件倒霉的事。

赵元僖因误喝小妾用来毒杀正妻的毒酒,随后毒发身亡。

据现有史料,有证据表明,赵光义事后查出,赵元僖生前曾有不轨企图,所以将其葬礼规格降为一品大臣规格。

同时迁怒于开封府臣属,认为他们失职,没有辅佐好赵元僖,因此要把开封府的臣属们贬官。

吕端作为开封府判官,首当其冲,也在贬官之列。

不过,这次赵光义没有上次那么狠了,在贬官之前,他还特意召见这些即将被贬的大臣,听听他们自己还有什么说的。

结果大臣们清一色在现场痛哭流涕,恳求皇帝大人能开恩,饶了自己。

唯独只有吕端不一样。

当轮到吕端说话时,他根本没有打算向皇帝求饶,只是镇定自若地说道:“臣罪孽深重,请陛下严惩!”。

此话一出,赵光义愣了一下,接着才回应道:朕自然知道你的为人。

兴许,赵光义知道了吕端之前在地方上做出的成绩,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加上吕端这几年所展现出的能力,让赵光义看到了他才华。

所以,这一次,吕端没有跟着倒霉了。

赵光义事后不仅赦免了他,还将其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到了这一步,吕端的仕途才总算开启了新的篇章。

而这一年,吕端已经57岁了,可谓是大器晚成。

但宋太宗重用吕端时,却有人表示反对,说吕端是个糊涂之人,不能重用,可宋太宗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对吕端的能力已经十分认可。

于是立即反驳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重用吕端。

吕端小事装糊涂,大事不糊涂

所谓的“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在一些小事上,他是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

比如说,他做了副宰相以后,有一次在上朝的路上,听到有个低品阶大臣与同行之人说,吕端就是个糊涂蛋,这种人也能当宰相?

那两人当时正顾着说话,没注意到吕端正好从旁边经过。

这时,吕端的随行人员听了很愤怒,气冲冲地就要上去问那个人的名字,吕端急忙阻止,还说道:

“你如果去问了他的名字,我就记住这个人了,虽然我不会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也不会去报复他,但要是将来朝中有什么事情牵扯到他,又正好落在我手里,那时候我就很难做到公正处理了。”

后来还有一次,枢密使李惟清被宋太宗降职为御史中丞,他认为是吕端在背后搞的鬼,于是找了个机会在宋太宗面前告吕端的黑状。

这个事情很快传到了吕端耳中,但吕端开始装起糊涂来。

他既不去找宋太宗自辩清白,也不采取行动报复李惟清,一切就当没发生过一样。

还对身边的人说:我做事情光明正大,都是秉持正道行事,从没害过人,所以问心无愧、无所畏惧,那些流言蜚语并不值得担忧。

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宋史》

这说明,对于一些小事,吕端是在装糊涂,仅从这两件事情而言,吕端选择装糊涂,有容人之量,可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最关键的是,吕端这个人性格比较沉稳,不喜欢在公开的场合高谈阔论,由于平时发言比较少,加上对一些小事装糊涂,所以被人误以为是真糊涂。



至于”吕端大事不糊涂“,则是真正展现他这个人最厉害的一面。

比如说,吕端60岁被正式任命为首席宰相时,他怕寇准心里不爽,毕竟寇准长期受到重用,自己以前的官职都在寇准之下的,现在突然一下成了首席宰相,寇准反而是副宰相,那寇准会不会多想呢?

所以,吕端干脆向宋太宗请求让寇准和自己轮流到政事堂掌管相印,处理朝政大事,两人不分大小,宋太宗也明白他的意思,而且寇准也的确有能力,于是答应下来。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宋史》

这也是吕端心细的一面,不仅不糊涂,而且很会做人。

还有一次,寇准做了枢密副使,掌管军事,正好盘踞西北的李继迁叛乱,与宋军爆发多次武装冲突。

但宋军俘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于是召见寇准,打算把李继迁的母亲公开斩首,以震慑叛军。

谁知,寇准出来以后,吕端见寇准神色不对,认为宋太宗召见寇准,肯定是发生了大事,于是询问寇准是不是发生了大事。

但这属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事务,不归吕端管,所以寇准当即否定,说没什么大事。

吕端根本不信,于是说道:“如果是边疆的正常军务,当然不需要跟我说,但如果是军国大事,我吕端作为宰相,是必须要了解的。”

这时,寇准才把宋太宗要杀李继迁母亲的事情说了出来。

吕端认为不可,于是让寇准暂缓执行,他立即进宫找宋太宗劝谏道:

“昔日楚汉相争时,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打算当着刘邦的面将其烹杀,以此威胁刘邦,然而刘邦却说,何不分我一杯羹?

成就大业者尚且不顾及亲情,更何况是李继迁这种叛逆之臣呢?陛下如果今日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明天就能擒获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擒获,那就会徒然增加仇恨,只会让李继迁更加坚定地反叛。”

宋太宗被他这么一说,才醒悟过来,当即询问该怎么办?

这时,吕端才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臣建议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到延州,派人妥善照料,以此招降李继迁,即便不能让他立即投降,也能维系其心志,而他母亲的生死则始终牢牢掌握在我方手里。”

听完此话,宋太宗茅塞顿开,当即同意。

后来,虽然李继迁没有投降,但他的母亲在宋朝得到善待,最后善终,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因感念于宋朝,于是宣布归降。

由此可见,吕端在大事上不仅不糊涂,而且有大智慧。

宋太宗在重用吕端的过程中,吕端多次展现出惊人的能力,这让宋太宗十分后悔,他后悔没能早一些重用吕端,现在人家都60岁了,自己才发现这个人才。

端复居相位,时论荣之。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宋史》

此后,宋太宗又下诏要求文武百官,所有的朝政大事,都必须先由吕端给出处理意见,再上奏给自己决断。

这相当于是让吕端分了皇帝的权,像宋太宗这种嗜权如命的皇帝,甚至为吕端破了例,可见吕端确实很厉害。



不久之后,宋太宗病重,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吕端入宫探望,可这种关键时刻,他发现太子赵恒竟然不在宫中,在权力交界的敏感时刻,这就很危险了。

吕端心知,宋太宗随时都有可能离世,这时候太子必须随时侍奉在皇帝身边,一旦宋太宗真的不幸离世,太子才能及时继承皇位。

于是,吕端趁人不注意,在自己手里拿的笏板上写下“大渐(形容皇帝病危)”二字,命人拿着立即出宫通知太子紧急入宫。

果然,还真就发生了一场试图谋权夺位的阴谋。

李皇后一直没有生育,所以长期照顾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试图扶持赵元佐成为太子。

但由于赵元佐和三叔赵廷美关系很好,宋太宗整垮赵廷美以后不久,赵廷美就在房州郁郁而死,赵元佐承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

此后被排除在太子人选之外。

但李皇后仍然不甘心,宋太宗病重时,她派宦官王继恩前来,试图改立赵元佐为帝。

王继恩来了以后,这只老狐狸并未明着说要赵元佐登基,只是跟吕端说,皇后派我来召见宰相,商议应该立谁继位的问题。

吕端心想,陛下早就立了太子,这事儿用得着商议吗?这李皇后怕是有阴谋,于是心生一计,先收拾王继恩。

他当即回应道:“陛下之前已经写好了诏书,我们按照陛下的遗诏执行即可。”

王继恩一听有遗诏,立马就来了精神,当即问道:“遗诏在哪?”

吕端随口答道:“在御书楼”。

王继恩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找出那份诏书了,立即就朝着御书楼方向快速赶去。

吕端也小布快跑跟着去了,到了地方以后,王继恩找不到,就问吕端具体在哪个位置。

吕端故意指着其中一个房间,说诏书就在里面。

谁知,王继恩进入房间翻找时,吕端迅速关上房门,顺便把门锁了,王继恩就这样被锁在了屋子里,再也掀不起风浪。

随后,吕端立即前往李皇后的宫里,李皇后果然有阴谋,只听她说道:“陛下已经驾崩,自古以来,皇位的继承都是嫡长子为先,现在该怎么办呢?”

此话言外之意很明显,李皇后搬出了立嫡长子那一套,显然是想立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为帝。

如果说赵元佐没有精神失常的话,他肯定是很早就成为太子了,但现在他已经精神失常,根本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吕端当即回怼道:“陛下立了太子,自古以来,太子继承皇位,天经地义,这也是陛下的意思,岂能再立他人?”

此时王继恩已经被吕端锁在房间,李皇后一个人面对宰相,又无法反驳,只好沉默。

随后,赵恒接到吕端的通知后,也迅速进宫,在吕端的主持下,继承了皇位,是为宋真宗。

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
“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
”端曰:
“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
”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宋史》

所谓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军国大事上,吕端是雷厉风行,高招不断,不仅不糊涂,而且十分厉害。

当初,北宋开国功臣赵普还做宰相的时候,见过吕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评语:

“我观察吕端上奏政事时,得到嘉奖而不露喜色,遭到压制挫折也不曾显露惧意,更不会在言语中表露情绪,这样的人深藏不露,真是一个做宰相的好苗子啊。”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
“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宋史》

不得不说,赵普有识人之明,作为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的左膀右臂,北宋开国功臣,他在阅人方面很有一套,仅凭观察就能判断吕端是个宰相之才。

多年以后,吕端果然成为了宰相。



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其实还是个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

早在五代十国后晋时代,吕端的祖父吕兖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手下做判官,后来刘守文起兵谋反,最终兵败。

吕兖也受到牵连,要被满门抄斩,吕端的父亲吕琦当时还是个孩子,也得一起问斩。

关键时刻,吕兖的同乡好友赵玉出面,跟监斩官说,吕琦不是吕兖的孩子,是我赵玉的弟弟,由此,吕琦才得以保命。

后来吕端对赵家心怀感恩,从后晋一直到宋太宗时代,几十年时间里,吕端不仅对赵家照顾有加,还主动用自己在朝为官的身份,让赵玉的儿子赵绍宗荫补入仕途。

五代十国著名的乱世不倒翁冯道,历经四朝十代君主,每次改朝换代,他都没倒台,还继续被重用,他和吕端是世交好友。

但冯道死后,他的儿子因病残疾,很快家道中落,吕端于是将自己每个月的俸禄都拿出来,分一部分来供养冯道的儿子。

时父琦方幼,同郡赵玉冒锋刃绐监者曰:
“此予之弟,非吕氏子也。
”遂得免。玉子文度为耀帅,文度孙绍宗十余岁,端视如己子,表荐赐出身。故相冯道,乡里世旧,道子正之病废,端分奉给之。——《宋史》

后来吕端死后,由于他生前为官清廉,不蓄私产,加上对友人之子慷慨解囊,以至于他死后,儿子生活贫寒,连结婚的钱都拿不出来,最后被迫卖掉房产。

宋真宗得知此事后,下旨从皇家库房拨款替他赎回房产,另外又赏赐了很多财物,再给吕端的儿子封了官,才解决了问题。

从吕端的种种事迹可以看出,此人性格宠辱不惊,沉稳内敛,遇到重大事件,不仅能镇定自若,还能力突出。

做人方面,品德也很突出,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作为宰相,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在对待友人方面,懂得知恩图报,也重情重义,是个值得称颂的人。

参考史料:《宋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