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平战火起:点燃赵国末日序曲

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兵10万,突然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联系,迫使韩割让上党求和。

然而,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转而将17座城池献给赵国。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赵孝成王欣然接受,认为此举既可扩大领土,又能以占据咽喉要道,遏制秦国东进。



表面看,这一决策很高明,实则是“利令智昏”:因为赵国既无充分备战,也未与诸侯合纵,反而因贪图上党之利,直接激怒了秦国,成为长平战争的导火索。



二、战局演变:廉颇坚守到赵括惨败

战争爆发后,秦将王龁率20万大军进攻上党,赵孝成王命老将廉颇领25万赵军迎战。

廉颇依托丹河防线(今山西高平西北)建立三道壁垒:

- 空仓岭防线(前哨)

- 丹河东岸防线(主阵地)

- 百里石长城(后方补给线)



初期交锋中,秦军攻破空仓岭,斩杀赵军裨将茄。廉颇立即收缩防线,退守丹河东岸,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双方在丹河两岸对峙两年半,赵军虽顶住攻势,但后勤濒临崩溃。

因为赵国总人口约300万,常备军仅40万,而秦国人口500万,可动员兵力超60万;打持久战的话,赵国迟早会被拖垮。

于是赵孝成王急于决战,撤掉了擅长防守的廉颇,换上了年轻的赵括,并增兵至45万。



秦国这边,也秘密换帅白起,增兵至50万。为一举击败赵军,秦昭襄王还亲赴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征发15岁以上男子全部参战,彻底封锁太行陉道。

与此同时,白起还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围歼”战术:

将赵括的45万大军,诱至预设战场长平(今山西高平韩王山一带);

接着命2.5万秦军轻骑穿插至赵军后方,攻占百里石长城,切断赵军粮道,完成合围。



赵军被围断粮46天,士兵“内阴相杀食”,战马皮革皆被煮食。赵括组织四路突围均告失败,最终身中数十箭阵亡,剩余40万赵军投降。

三、战争结局:人屠白起

公元前260年9月,白起以“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为由,坑杀40万赵军(仅留240名幼卒归赵报信)。此战结震惊天下:

白起首创“大规模围歼战”模式,歼灭战比例高达89%,远超当时15%的平均水平。



赵国一共损失了45万青壮(占全国兵力的90%),邯郸“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秦国伤亡25万,国内亦因过度动员而“国力空虚”。短期内无力灭赵,但奠定了灭六国的基础;

四、推理分析:赵括的“罪”与成王败寇的偏见

赵括被贴上“纸上谈兵”的标签,本质是成王败寇逻辑的产物。从细节分析,其失败并非全因个人无能:

1. 赵国粮草仅能支撑3个月,赵括的进攻实为被迫选择。如果和廉颇一样,继续防守,赵军将不战自溃;

2. 情报劣势:秦国故意隐瞒白起参战的关键信息,赵括在不知对手的情况下中计,而白起的战术对任何新手将领都具毁灭性;

3. 国力差距:秦国动员河西15岁以上男丁参战,并调运了200万石粮食,赵国则孤立无援,能调动的粮食只有50万石,后勤完全崩溃。



综合来看,赵括确有决策失误:他低估白起的诱敌策略,冒进追击,且缺乏对粮道保护的敏感度。但若战役胜利,他的主动进攻或被视为“果敢革新”。

若重新审视,廉颇的坚壁清野缩在防线后面,秦国的确拿他没办法,但赵国综合实力扛不住这种消耗。



赵王换将,就是急于摆脱僵持消耗国力的局面,想通过正面战场突击打败秦军,从而在谈判桌上,体面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赵括忠实的执行了赵王的战略意图,接管指挥权后,立马投入到突击秦军防线,白起的诱敌深入也是存在风险的,赵军连续击破秦军两道防线,杀伤12万秦军。

好在白起出奇兵,绕后截断赵军主力和后勤大营之间联系,一个包围圈就此形成,但包围圈兵力并不厚实,赵括在被围后连续冲击秦军包围圈,秦军包围圈在赵军连续不断的冲击下,已经有被突破的迹象。



但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秦赵双方的对此次战役的决心了,秦王亲自去了河内郡,把所有能用的人力都拉去前线补全包围圈,民爵立升一级。

赵王得知主力军团被围后,却迟迟拿不出应对办法,而赵括也犯了个致命错误,他在连续攻击秦军包围圈后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固守待援,丧失了击破包围的最后一丝机会。

当秦国增援抵达前线后,赵军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赵括负三成责任,赵王要负六成责任。



由此可见,长平之战揭示了成王败寇的思维: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往往掩盖细节,而失败者则被简化为反面教材。赵括的“纸上谈兵”之名,实为后世对败者的苛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