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十八功侯”是刘邦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核心功臣集团,主要成员及封爵地理布局体现了刘邦巩固政权、制衡地方的政治智慧。
一、十八功侯全名单
1. 酂侯萧何:沛县人,丞相,总揽后勤与律法制定,封于南阳郡酂县(今湖北老河口),掌控富庶粮仓。
2.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武将之首,封于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扼守关中北部门户。
3. 宣平侯张敖:赵王张耳之子,刘邦女婿,封于河内郡(今河南新乡),联姻巩固北方诸侯关系。
4. 绛侯周勃:沛县人,太尉,封于河东郡绛县(今山西运城),与曹参形成关中军事双翼。
5. 舞阳侯樊哙:沛县人,刘邦连襟,封于颍川郡舞阳(今河南舞阳),监控中原腹地。
6. 曲周侯郦商:高阳人,封于广平郡曲周(今河北邯郸),制衡燕赵旧势力。
7. 鲁侯奚涓(追封):功比樊哙,封于鲁地(今山东曲阜),母代领爵,填补齐鲁空缺。
8. 汝阴侯夏侯婴:沛县人,刘邦亲信车御,封于汝南郡(今安徽阜阳),扼守江淮通道。
9. 颍阴侯灌婴:砀郡人,骑兵统帅,封于颍川郡(今河南许昌),监控楚地旧贵族。
10. 阳陵侯傅宽:魏国降将,封于南阳郡阳陵(今湖北枣阳),协助监视韩信齐地势力。
11. 信武侯靳歙:砀泗嫡系,封于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与萧何形成经济军事联动。
12. 安国侯王陵:沛县人,封于南阳郡安国(今河南南阳),巩固中央嫡系力量。
13. 棘浦侯陈武(或柴武):封于太原郡棘浦(今山西太原),防御匈奴与代地。
14. 清河侯王吸:封于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监视燕赵叛乱隐患。
15. 广平侯薛欧:封于广平郡(今河北鸡泽),强化河北防线。
16. 汾阴侯周昌:御史大夫,封于河东郡汾阴(今山西万荣),监督关中吏治。
17. 阳都侯丁复:封于琅琊郡阳都(今山东沂南),牵制齐国旧势力。
18. 曲成侯虫达:封于东莱郡曲成(今山东莱州),监控胶东半岛。
二、封爵地图中的权谋布局
刘邦通过封地选址,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制衡”的双重目标:
1. 经济富庶区优先:
将南阳郡(今河南南部)、河东郡(今山西)等农业发达地区分封给萧何、曹参等核心嫡系,确保中央财政与军需稳定。例如,萧何的酂县是秦代粮仓,曹参的平阳为战略要冲,兼顾经济与防御。
2. 监视诸侯王:
在齐、楚、赵等诸侯王封国内安插侯国,如丁复的阳都侯国(齐国境内)、灌婴的颍阴侯国(楚地),形成“以侯制王”的格局。吕后时期,审食其的辟阳侯国更直接嵌入齐国,削弱诸侯势力。
3. 军事防御网络:
北方边郡(如太原、清河)封给陈武、王吸,防御匈奴与代地叛乱;颍川、南阳等中原枢纽由灌婴、樊哙驻守,防止六国旧贵族复辟。
4. 削弱降将与异姓将领:
韩信、彭越等异姓王被铲除后,其旧部如傅宽被调至齐国任相,名义辅佐齐王刘肥,实则监视刘姓诸侯。
降将的封地多远离故土,防止势力集结(如魏人傅宽封于南阳)。
5. 流动性控制:
侯国可因“酎金成色不足”等借口废除(如汉武帝时期百余人失侯),确保皇权对列侯的绝对控制。刘邦通过频繁调整封地,避免形成世袭地方豪强。
三、结局与政治影响
1、善终者:萧何、曹参、夏侯婴等嫡系因忠诚与低调得以善终。
2、牵连诛杀:张敖因“贯高案”被废,周勃晚年遭文帝猜忌,险被处死。
3、权力过渡:吕后时期,部分侯国(如宣平侯张敖)通过联姻融入外戚集团;文帝即位后,逐步将侯国迁出诸侯王封地,强化中央集权。
刘邦的封爵布局,既酬谢功臣,又以地理与经济手段分化地方势力,为汉初中央集权奠定基础,体现了“恩威并施、以地制权”的统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