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那个写出千古《史记》的男人,最后却被汉武帝施以宫刑。原因?因为他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话。很多人觉得司马迁冤,觉得汉武帝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但真的是这样吗?
李陵的“英雄梦”
汉武帝对李陵寄予厚望,这一点毋庸置疑。五千兵马,直接交给他全权调配,这种待遇,之前只有霍去病享受过。李陵也确实不负众望,带着这支部队一路杀入匈奴腹地。
然而,他偏偏不按剧本走,主动请战,要求以五千人牵制匈奴主力。汉武帝虽然觉得风险太大,还是勉强同意了,并安排了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
结果呢?李陵出征,匈奴大军很快围了上来。五千人拼死血战,杀伤敌军上万,听起来好像很英勇,但真实情况是:战线被拉得太长,后援跟不上,箭矢耗尽,兵力被一点点吞噬。最终,全军覆没,仅剩四五百人逃回汉朝,而李陵本人,则选择了投降。
换句话说,他既没有完成任务,又把自己玩死了。
李陵作为统帅,明知自己兵力不足,还执意深入敌境,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拿命在赌。可他赌输了,不仅输了自己的命,还把几千名士兵的命也搭进去。
最讽刺的是,他原本是去“牵制”匈奴,结果反倒成了匈奴的人,直接从“汉朝战将”变成了“匈奴教官”,还帮着匈奴练兵。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整个朝堂炸开了锅。汉武帝勃然大怒。对于一个雄心勃勃、一生征战的帝王来说,战败可以接受,投降绝不能忍。此时的大臣们几乎是一边倒地痛骂李陵,毕竟,汉朝的律法很简单:战败投降,死罪!
偏偏这时候,司马迁站出来了。
他怎么说的?“李陵不是怕死,他是为了日后报效汉朝才不得已投降的。”
这话一出,全场鸦雀无声。汉武帝的脸色,想必已经黑到极点。
司马迁的逻辑是什么?李陵是“卧薪尝胆”,在匈奴忍辱负重,总有一天会回来为汉朝效力。
但问题是,李陵根本没有任何逃跑的迹象,汉武帝甚至派公孙敖带军去接应,结果折腾了一年多,连李陵的影子都没见着。更离谱的是,李陵不仅没回汉朝,还帮匈奴训练士兵,变相成为汉朝的敌人。
司马迁的“保人”逻辑,完全站不住脚。李陵的投降,并不是出于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是单纯的自保,甚至有些自暴自弃。他明明有机会跟随副将韩延年拼死突围,却选择了最让汉武帝无法容忍的“投降”选项。
汉武帝一向是个只看结果的人,他可以容忍霍去病的狂傲,接受卫青的稳重,但他绝不能接受一个曾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将领,最后成为敌人的一员。司马迁在这个节骨眼上站出来为李陵求情,无异于在汉武帝的伤口上撒盐。
汉武帝最终没有杀司马迁,而是选择了宫刑。
如果换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做?
司马迁晚年,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他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当初为李陵辩护,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认为李陵无罪,而是因为他害怕整个朝堂的声音过于一致,想提供一个不同角度的意见。但他没想到,这个意见会让自己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