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曹爽是个贪图享乐的昏庸权臣,司马懿是为了国家社稷忍辱负重,最终用一场干净利落的政变清理门户,拯救了曹魏。
但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那他为什么要违背誓言,将曹爽满门抄斩?曹爽的所谓“专权乱政”,真的只是他个人的无能,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斗争?
曹爽的“野心”
曹爽刚登上权力巅峰,就发现曹魏的根基已经开始松动。儒家世族掌控官员选拔,远支宗室又缺乏足够的影响力,而皇帝年幼,根本无法驾驭朝局。换句话说,曹家的政权,已经快要变成司马氏和世族的囊中之物。
曹爽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做点什么,几年后大权可能就落到司马懿手里。所以他开始改革,试图打破世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把人事权收归中央,同时削弱地方郡守的权力,加强朝廷的控制力。说白了,他想让曹魏真正成为曹家的天下,而不是儒家世族的提款机。
但问题是,他的改革太急了,动了太多人的蛋糕。那些世族出身的大臣,不会允许曹爽把他们从权力中心踢出去,司马懿更不会让曹爽坐稳大将军的位置。更何况,曹爽自己缺乏军功,虽然手握大权,但他没有真正的拥护者,一旦风向不对,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于是,决定命运的一步来了——曹爽决定伐蜀。
曹爽出兵伐蜀,表面上是为了立军功,实际上是为了借胜利树立威望,把司马懿彻底架空。但他低估了一个七十岁老人的耐心。
司马懿在朝堂上装病,摇摇欲坠,连话都说不清楚。曹爽信了,以为他真的不行了,认为自己可以安心去打蜀汉。
不知道的是,司马懿在暗中调动人脉,悄悄安插亲信,同时让自己的儿子司马昭潜伏在军中,随时监视曹爽的动向。更阴险的是,司马懿控制了后方的粮草供应。
曹爽的军队刚进入蜀地,就发现粮食运不上来,士兵疲惫不堪,而司马懿的旧部郭淮和司马昭在战场上消极作战,甚至故意拖延战机。曹爽的伐蜀战争,根本不是输给了蜀汉,而是输给了后方那只无形的手。
败军归来,曹爽的威信彻底崩塌,司马懿知道,时机成熟了。
司马懿等了三年,终于等到曹爽放松警惕的一天。曹芳出宫祭拜先帝,曹爽带着所有亲信随行,洛阳城内空无一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司马懿一声令下,洛阳城门紧闭,武库被控制,朝廷大臣纷纷倒向司马家。曹爽回到城外,发现自己已经被切断了所有退路。司马懿站在洛水之畔,满脸悲悯地劝曹爽投降,并且发誓:“只要你交出兵权,我保证你还能做个富贵闲人。”
曹爽犹豫了一夜,最终选择相信了司马懿。他觉得,自己毕竟是曹家的宗室,司马懿再狠,也不会对自己下死手。
但他错了。不久之后,司马懿翻脸不认人,曹爽和他的家族、亲信,全部被抄家灭族,夷三族,一个不剩。
司马懿赢了,曹魏输了。
被算计的,不止曹爽
很多人以为曹爽是个只会享乐的蠢货,实际上,他是三国最后一个试图拯救曹魏的人。他的改革如果成功,或许曹魏还可以再撑几十年,或许世族的权力不会膨胀到无法控制,或许,司马家族的野心不会那么快实现。
但历史没有“如果”。曹爽赌了一场政治豪赌,输了自己的命,也输了曹家的江山。而司马懿,则用一场完美的布局,将自己送上了历史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