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黔东南州2月24日电 山间薄雾裹挟着料峭寒意,贵州黔东南的初春伴随着细雨蒙蒙,一个个润物无声的法治实践已经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以旺盛的姿态破土生长。在苗岭侗乡的层峦叠嶂间,从数字化普法基地到民歌传法的千年古寨,从“村超”赛场边的法律驿站到云端直播的普法剧场,贵州黔东南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在绿水青山间绘就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图景。
普法+教育:关注青少年群体 知法懂法为孩子披上铠甲
基层青少年普法教育难题怎么破解?三穗县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图为工作人员演示智能设备下吸毒人群“皮肤溃烂”的动态视觉效果。
将手腕置于智能设备上,吸毒导致的"皮肤溃烂"过程触目惊心,在三穗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法律不再是枯燥的条文。通过手环注册系统、幻影成像技术,设置了预防校园欺凌知识竞答对抗游戏、毒品识别检验、在模拟系统中体验火灾逃生,甚至在VR监狱场景中感受铁窗生涯的压抑。亲子家庭在互动答题中拉近的不仅是亲情,更是对法律的敬畏。聚焦“六大保护”主题,基地将青少年网络成瘾、花季少女性侵预防等社会痛点转化为闯关游戏,完成挑战还有奖品可以领取,用科技手段让法律知识入脑也入心。
图为“六大保护”主题普法学习区。
基地的民警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社区、定点宣传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平时大多是学校组织班级统一过来学习,假期时候几个家庭约好过来,只需要在小程序上预约,20个人以上就会组成团队,我们配有讲解员陪同参观,家长反响非常好,因为一家人都能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也拉近了亲子关系。”
图为民警展示完成学习挑战可获得奖品。
图为基地的线上预约小程序。
据悉,三穗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自2023年开馆以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70余场,"线上预约+线下体验"模式,学校、家长通过网上预约3788余人次。青少年还可以通过“贵州省法治宣传教育阵地VR云展馆”和“法卫青禾”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VR参观学习,偏远地区学校也可以将相关资源同步接入直播课堂。从此,大山里的娃娃们从此有了自己的法律知识课堂。
普法+新媒体:擦亮掌上"法律窗口" 织就基层治理的智慧网络
“你在婚前竟然不告诉我你患有重大疾病,我要申请撤销婚姻关系!”一条土味小短剧在黔东南州司法局的大屏幕上播放,男演员饰演者是一名水电工师傅,女演员饰演者是一名律师。
黔东南州司法局用好短视频“短、平、快”特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原创普法情景剧,全员参与创作,多方联合出力;该局创建“主播说法、以案释法、社会与法、反腐倡廉、铿锵法庭”等合集栏目,丰富法治素材,法治主题直播等方式,大力提升普法宣传覆盖面和针对性。据统计,该局累计创作900余部普法短视频,原创情景剧30余条,在抖⾳、快⼿、微视、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累计吸引20亿⼈次观看。
“我们不刻意追求爆款,哪怕只有几个老百姓通过视频记住了一些法律知识,做这件事就是有意义的。”该局的民警说。
图为现场拍摄的“苗侗普法”直播间。
“苗侗普法”直播间,“主播”们将法条化作网言网语,律师用方言解读民法典,评论区秒变云端调解室,网友通过留言即时咨询,形成“线上答疑、线下调解”闭环。黔东南州司法局将矛盾纠纷“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思路融入政务新媒体建设运营中,探索建立了“新媒体+”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一体化工作法,线上普法正成为基层治理新引擎。
普法+非遗:古歌新唱 侗族琵琶歌谱出邻里和谐新风貌
“懂得法律南北走,眼明心亮道路多,中华第一民法典,颁布实施半年多……”榕江县三宝侗寨的古榕树下,十余位身穿侗族特色服饰的村民用古老的曲调唱起了《民法典》,欢快的节奏,淳朴的乡音引来游客和村民驻足欣赏。古榕群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三宝侗寨河边,距榕江县城约3公里,主要包括车江四、五、六村,是榕江县侗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地。当地群众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文化传统,三宝侗寨侗族琵琶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榕江县三宝侗寨的三宝鼓楼,也是当地村民的“议事堂”。
图为侗族村民正在演唱由《民法典》改编的侗族琵琶歌。
近年来,榕江县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将法治宣传与侗族民歌有机结合,创作一批普法民歌并翻译成侗族琵琶歌,依托民间普法歌队在村寨内进行演唱,将法治之音唱响在苗乡侗寨间,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作为普法宣传歌曲表演者,三宝侗寨村民杨妮告诉记者,通过侗族传统歌曲普法让普通群众听得懂复杂的法律规定,得到了大量村民的认可,也鼓舞了创作者的热情,后来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也开始接受这样的宣传形式,并指导他们在创作时怎么使用侗族字词。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村民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古榕社区村干部吴平忠告诉记者。据吴忠平介绍,当地人以歌为媒,双语普法,很多邻里纠纷,婆媳矛盾都在歌声中轻松化解,实现了矛盾不出村寨。
法治与乡情 绿茵球场边的贴心护航
图为傍晚时候的“村超”现场。
在2023年爆火的贵州“村超”赛场,法治与足球在这里同频共振。傍晚,淅淅沥沥的春雨后观众席人并不多,运动健将们可不怕冷,村里的预选赛一场接一场进行着,刚赢了球的球队教练兴高采烈地走向解说席。榕江县司法局在场馆周边设立双语法律服务点也不打烊,工作人员现场办公,通过发放普法手册,向游客和村民耐心解说可以提供的帮助。
“村超”赛场旁的法律服务的。
在赛事现场设立“村超”公共法律服务室,对各类纠纷和投诉进行扁平式调度与一站式调处,确保在第一时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针对民宿、夜市摊贩、道路交通等领域,积极开展柔性执法,联合开展赛事安保和秩序维护工作。
“村超”公共法律服务室。
法律服务室设立的普法宣传展板。
榕江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张庆介绍,他们将法律宣传手册分发给前来观赛的市民,“在村超赛事期间,我们会主动找到观赛台上的群众,来对他们进行一些普法,或者在赛事期间主动为群众提供一些法律服务。”张庆说,在2024年的夏季赛事上,"双语调解员"吴方锦就处理过一起游客纠纷:"有位外地球迷和本地商户起了摩擦,我们用'款约调解法',既讲法理也讲乡情”。
黔东南的普法实践,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更是法治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当科技手段打破法律认知壁垒,当千年歌谣传唱法治新声,当文旅流量转化为普法能量,这片土地用创新证明:法治建设既要“顶天”对接国家治理体系,也需“立地”扎根群众生活。春寒终将散去,而黔东南播撒的法治星火,已在苗乡侗寨燃起照亮乡村振兴的璀璨灯火。
(中国日报网 陈秋静 文/图)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