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探索建设村居联合党委,通过下沉工作力量,明确职责权限等举措,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引领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田园风光、城市生活”的共同富裕之路。

联建聚力,激活区域潜能

“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真的很大,路变宽了,村子越来越好看了,来玩的游客也多了。”谈起渔屿村的变化,村民周老伯这样说道。这些变化,得益于君山湾联合党委的成立。

2023年6月,渔屿村等5个邻近村党组织联合组建君山湾联合党委,依托原生态滨海风光资源,连片打造高端民宿、餐饮业态,吸引游艇、潜水等产业入驻,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联合党委推动下,5个村累计建设精品民宿200余家,推动联建村旅游收入超2亿元。


在联合党委推动下,渔屿村等5个村累计建设精品民宿200余家,推动联建村旅游收入超2亿元

君山湾联合党委只是一个缩影。2023年,平潭立足“扁平化大部制”管理体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按照“地域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思路,将全区220个村(社区)党组织整合成31个村居联合党委,由处级干部担任村居联合党委书记,引导各类政策、资金、技术等向一线倾斜,实现“产业一体布局,区域一体治理,成果一体共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同时,平潭将村居联合党委建设成效与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相挂钩,树立鲜明的干事创业导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投身基层一线,对在村居联合党委建设工作中实绩突出的80名科、处级干部,予以提拔任用或职级晋升。

自组建以来,各村居联合党委积极打破城乡发展壁垒,立足联建村居资源禀赋,探索农旅融合、产村融合、景村融合等发展路径。海坛片区第一街区联合党委依托68海里景区资源,以“村企民合作”的模式打造了音乐艺术小镇和“平潭第一鲜”餐饮集聚区,推动渔人码头夜经济项目,促进联建村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2024年,该联合党委核心村东澳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30万元,比联合党委建立之初增长近11倍,辐射带动沿线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37%。

强基固本,夯实战斗堡垒

“大楼的产权证终于办出来了,我们可以着手准备招租了。”谈及城南村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商业大楼办证的进展,城南村党委书记庄斌喜上眉梢。原来大楼无法投用,村民们反映强烈,第六街区联合党委积极对接区直相关部门,解决了大楼产权“办证难”问题。

这是平潭为村居联合党委赋能增效的有力实践。2024年,平潭以“进村入企话岚图”系列活动作为践行“四下基层”的载体,建立党组织挂钩村居联合党委工作机制,推动51家区属单位、130余个机关党组织、280余名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100多名机关党员挂钩服务联合党委,并为联合党委链接民宿协会、船东协会、农商银行等社会和市场资源,形成“联合党委统筹、各类人员下沉、社会力量补充”的立体联动格局,累计为基层解决问题731项、对接项目301个。

为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力量,村居联合党委对联建村居党组织开展党建体检,整顿提升9个软弱涣散村居党组织、调整补充17名村居“两委”干部,培育出“星级”村居党组织50个、村居党建示范点25个,有效推动联建组织齐头并进、战斗堡垒全面过硬;同时,建立联合党委赋权事项动态调整机制,形成“联合党委吹哨、职能部门报到”的协同共治机制,通过完善议事决策、联席会商制度,有效增强联合党委综合治理能力。

2024年,全区联合党委累计协调解决跨村居事项668件,完成办实事项目450项,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数量同比增长57%。

架桥铺路,探索融合新篇

“目前我们的蜗牛养殖量已经达到十余万只,黄金百香果采摘园和台湾白玉蜗牛示范基地每年能够让村里增收5万-8万元。”在平潭上楼村创业的台胞傅韬丞说,他们还开发研学项目,设计宠物蜗牛等商品,为村民带来更多就业增收机会。

在平潭,像傅韬丞这样的台胞还有很多。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在全国率先引进台湾基层治理人才参与村居联合党委运行,探索出“村居联合党委+台胞基层治理人才+村(社区)干部+志愿者”的两岸基层治理融合模式,培育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级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两岸基层融合试点示范村(居)”等一批先进典型。


台康社区开展“两岸传文化,冬至暖人心”主题活动

两岸一家亲,岚台亲上亲。在澳尾村闽台澳美农业融合示范基地,台胞林素芳悉心向村民传授火龙果种植经验;在台康社区,上百户台胞家庭与当地居民一起安居乐业、不分彼此……

2024年,各村居联合党委组织开展“两岸情 血脉缘”等志愿活动1162场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等两岸交流活动460场次,吸引7.8万余人次参与。在村居联合党委的推动下,更多在岚台胞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文/福建支部生活 图/平潭融媒体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