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南县岭泉镇,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正以“抱团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的新高地。其中,“稻香河畔 田园研学”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作为岭泉镇的一张亮丽名片,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该示范片区位于鸡龙河两侧,覆盖了马棚官庄村、大葛家集子村、后左山村等8个村庄,耕地面积超过1万余亩,惠及农户3423户9985人。自2024年以来,岭泉镇遵循“第一书记领衔、产业发展相近、社会治理相融、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扶持壮大合作社,建强“党建链”、健全“产业链”、建立“人才链”,全面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岭泉镇“稻香河畔 田园研学”乡村振兴示范片风貌。乔春栋摄
建强“党建链”,聚力助发展
“你们看,这笔费用用途标注不清,缺乏有效的票据支撑,这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后需要重点注意。”片区党委选派的合作社帮带人邢计凤来到联建帮扶村化家庙子村开展现场帮扶。随后,她拿出马棚官庄村领航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的账本作为示例,详细讲解财务记账的规范要求。
针对部分村庄发展滞后、活力不足等问题,岭泉镇片区党委精心挑选产业发展成熟、治理经验丰富的示范村,与周边弱村结成帮扶对子,由示范村的村干部和致富能手定期到弱村开展交流指导,帮助弱村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曾经的落后村,如今也有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在联建村帮带过程中,导师们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组织带领弱村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12次,拓宽视野,增强发展信心。
同时,为提升片区治理水平,借助领建村“一站式服务阵地”,将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联建党委,聚焦建强“镇、村、网格”三级治理架构,组织村干部、网格员、“胡同长”等多层联动参与农村基层治理,构建“3+N”治理联抓责任体系,划分街巷网格715个,确保全镇“一张网”管到底。“自联建党委成立以来,我们镇通过‘微实事’服务清单,形成‘群众点单、联建党委派单、党支部接单’工作模式,累计收到反馈事项90余条,成功排除安全隐患32个,解决土地流转、矛盾纠纷、道路损毁等微实事48件。”镇党委书记王兰洁表示。
健全“产业链”,联营促增收
在马棚官庄村的广袤田野上,水稻产业党委助力村内实施旱改水项目的场景正热火朝天地展开。
针对部分村庄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暴雨后易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的问题,水稻产业党委在马棚官庄村、淇岔河村、后左山村、化家庙子村、渰子村等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旱改水”工程2100余亩,加大道路、沟渠整修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机耕路、沟渠对现有的中低产田和低洼易涝地进行改造,又通过调运土方,改善耕作层,实现了种管收的机械化,改变了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方式。老杨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兴奋地说:“以前咱这地靠天吃饭,收成不稳定。现在产业党委帮着搞这个项目,以后生活可有盼头了!”
为做好产业联营发展模式“后半篇文章”,岭泉镇在联建党委下设产业党委,探索建立产业功能型党支部,由岭泉镇党委牵头,汇聚6个联建党委、51个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覆盖30个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搭建起“6+51+30+N”的党建产业链条,链上紧扣村企共建,建设共富工坊、共富车间,直接带动周边村就业。持续破除地域局限,探索以“镇联合社+村合作社”双社联营推进跨村资源共享,将30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团打包”纳入镇联合社统一经营管理,提供打药、浇水、施肥、收割、晾晒、包装、运输等一条龙服务,构建起“上联党支部、中承合作社、下接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达到“1+1>2”的效果。在流转土地的基础上,对地边地界、生产路、沟壑等整理得到10%的土地溢出归集体所有,截至2024年底,全镇入股土地面积8036亩,党员入社率达85%,助力村集体增收220万元,推动形成产业赋能、多方共赢的共同富裕新局面。
“联建党委自成立以来,积极帮我们争取项目,结合本村种植果蔬大棚的传统,依托党支部领办的博诚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协调省派工作队资金建设了27座高效大棚,采取对外租赁经营模式,种植妙香3号、香野等品种草莓,为片区内各村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目前草莓正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渰子村党总支书记吴学刚表示。
建立“人才链”,智慧助振兴
“电商是新时代推进农村商品融入国内大市场的重要途径,片区村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渰子村草莓、后左山村和马棚官庄村的水稻等,必须抢抓机遇,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场由岭泉片区“归雁”人才路国祥带来的电商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屋内围满了来自镇域内各个联建片区的“三青人才”和“四雁人才”,青年们全神贯注,有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的则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每有一个新的案例出现,大家便会小声地讨论,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这是发生在岭泉镇党员教育中心的生动一幕,也是岭泉镇片区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岭泉镇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工作,建立联建党委在外人才库,动态储备致富带头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48人入库。实行“青雁”轮岗制度,由联建党委进行分岗定责,促进其多元化成长。邀请在外人才回乡进行授课17次,鼓励其回乡反哺村庄发展。“鸿雁”筑巢结硕果。积极培养发掘联建村的“土专家”“田秀才”、民间艺人等农村实用“鸿雁”50名,组织到马棚官庄村“四彩”教学基地开展集中培训5次,外出学习先进经验3次,帮助建立农业种植、木工技艺、非遗传承创业等致富项目18个,培育致富带头人30名,形成“鸿雁”致富带头人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切实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富民源动力”。
如今,岭泉镇的“稻香河畔 田园研学”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水稻种植、草莓采摘、亲子游玩、研学实践等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跨村联建,联的是地域,建的是成效;联的是资源,建的是发展;联的是治理,建的是民心。岭泉镇片区党委将进一步探索高效、高质、高能的跨村联建模式,助力乡村多点开花、全面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莒南贡献力量。(孟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