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有23位,其中有3位死在了1968年。

郭永怀死于飞机失事,赵九章是受辱自杀。

而中国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姚桐斌,是被暴徒活活打死。

一、寒门学子

1922年9月6日,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他读完小学后,父亲便不再让他继续读书,但姚桐斌品学兼优,深得校长的喜爱,校长数次到姚家劝说,姚桐斌才得以继续学业。

抗战爆发后,上海、无锡相继沦陷,姚桐斌约着几位同学,一起越过日军的封锁线,来到江西吉安。1939年冬,姚桐斌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江西吉安国立十三中。

1941年,姚桐斌高中毕业,他的高考成绩位列全省第一,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七所高校录取,姚桐斌怀着“开发中国资源”的强国理想,选择了当时已经迁往贵州平越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



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碚矿冶研究所。1946年,姚桐斌考取公费留学,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195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异国求学的日子是分外艰难的,姚桐斌家境贫寒,是靠国民党政府的公费出国留学,但公费很快便断供了,他只得将到手的两年公费匀作四年用。

姚桐斌搬进一家犹太人的屋顶房间,节衣缩食,艰苦求学。但姚桐斌没有因为贫困而局促,相反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 曾加入 “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 ” , 当选为协会常务委员,还担任进步刊物《循刊》编辑,协助主持中国留英学生会的工作等 。



从伯明翰大学毕业后,姚桐斌进入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继续从事冶金研究和深造,并兼做实习指导员。

1953年6月,姚桐斌转到联邦德国学习和工作,对联邦德国的工业技术与科学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全面地学习了联邦德国的先进技术及其管理 。

1956年9月,姚桐斌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9月,姚桐斌应召回国。

二、报效祖国

回到祖国后,姚桐斌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七机部前身),负责筹建材料与工艺研究所。1960年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任所长。

姚桐斌刚到材料与工艺研 究所时,研究所的人员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了提高年轻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姚桐斌根据自己在国外学习研究的经验,撰写了一篇《研究工作方法》的长文,这篇文章深得院长钱学森的赏识,他推荐给院刊《研究与学习》发表。这篇长文,至今依然被科研工作者阅读学习。

姚桐斌言传身教,为我国材料与工艺研究培养了一批人才。



姚桐斌是中国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成功研制了火箭所需的新材料。

50年代,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火箭材料的研制,更是从零开始。

有一种高温钎焊合金材料,一直是从苏联订购,即使是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候,苏联也对其成分和工艺严格保密。

1960年中苏反目,赫鲁晓夫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要从苏联订购已经不可能了,这种材料便成了我国发展航天的“拦路虎”。

任何可以借鉴的研究资料都没有,姚桐斌带领着研究室的研究员赤膊上阵,经过反复试验,很快便确定了高温钎焊合金的成分与比例。生产时发现质量不稳定,姚桐斌便亲临生产一线,用40多天找出原因,改进生产工艺。

火箭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燃烧时,会产生3000℃ 以上的高温,在这样的高温下,发动机的零部件很容易被烧坏,从而引起事故。

姚桐斌决心攻克这一难题,当他设立这一课题时,有人说这是“胡子难题”,也就是胡子白了也研究不出成果,但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他跟几位工程师默默研究,终于取得成功。他们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使得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大降低,还提高的火箭的推力,增加了射程。

姚桐斌认为,火箭材料的研究,不能只考虑现有型号的火箭材料,他说 :“ 搞材料的如同开饭馆,不能等顾客点肉菜时才去养猪,点炒鸡蛋时才去养鸡。”他提出材料研究在有前瞻性,搞“预先研究”。

姚桐斌主持论证立项了数百项预先研究课题,80%的成果都已经运用于各种型号的导弹和火箭。

在姚桐斌“预先研究”思路的指导下,我国目前的航天材料,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三、无辜惨案

1968年初夏,七机部也卷入时代的风暴中,两个对立的群众组织斗来斗去,车间瘫痪了,生产停顿了。

姚桐斌多次和干部商量,要避免生产停顿,但无济于事,他不愿随波逐流,依然每天到办公室工作。

他对妻子说:“光拿工资不做事,于心不安。”

1968年6月8日,姚桐斌照常去上班,外面七机部对立的两派发生了武斗。中午,有人听说姚家附近形势紧张,劝他留在办公室。但姚桐斌记挂家里的孩子,还是回家了。

他回到家里,还没来得急吃上一口饭,一群暴徒喊着“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冲进家里。他们架着姚桐斌出门下楼,对他拳打脚踢,扇耳光。

七机部下属二一一厂炊事员高某和七机部在永定路下属某所的电工于某,他们各执一根钢管,朝姚桐斌的头部猛击,打得姚桐斌头冒鲜血,不省人事。

暴徒们并未就此罢手,他们将姚桐斌架到“总部”,继续拷问,但姚桐斌已不能说话了,他两眼发直,随即倒在地上。

暴徒们怕姚桐斌死在他们总部,毕竟“要文斗不要武斗”,于是把姚桐斌拖回姚家楼前,丢在人行道上。

一位邻居发现躺在地上的姚桐斌,找来姚家的保姆,他们请求送医抢救,遭到拒绝,只好抬进家里,下午三时,姚桐斌停止了呼吸。

当彭洁清放学回到家里,她看到的是丈夫已经冰冷的尸体。



姚桐斌一家

周总理得知姚桐斌遇害,异常愤怒,他立即派粟裕大将来调查,随后开列了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指示有关部门加以保护。

6月10日,彭洁清去见七机部军管会杨主任,杨主任对他说了周总理的愤怒,彭洁清请求尽快缉拿凶手,杨主任坦言说,动荡时期,情况很复杂。

四、暴徒伏法

十年过去了,理性的时代,终于到来。

1979年4月,打死姚桐斌的两位暴徒,终于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北京市中级法院,判处于某有期徒刑15年,高某有期徒刑12年。

1983年,姚桐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国家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姚桐斌就是其中之一。

姚桐斌的惨案,是一个警示,警示我们,即使对现状再不满,也不要怀念那个疯狂的年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