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不去上学,就焦虑万分,千方百计想着如何让孩子返校,却忽略了孩子排斥学校背后的原因。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在家能吃能玩也能睡,一拿起手机就玩个天昏地暗,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可是一到学校,就各种不舒服,不是头疼,就是胸闷,要么就是烦躁或煎熬。

父母也很生气,孩子这哪里是有什么问题,明明是给不想上学找各种理由罢了。

越这样想,父母就越生气,就不由得催促孩子什么时候去学校?指责孩子不面对问题,只想逃避?也会逼迫孩子赶紧拿个主意,是继续上学,还是出去工作,还是干脆休学算了?



父母一顿操作后,孩子只剩下了沉默和回避,一句真话都不敢讲。

孩子岂看不懂父母想让自己返校的迫切希望,他们也怕自己万一说不想回学校后,自己要面临更加暴风雨的指责,于是嘴上就敷衍着过几天就回学校。

可是过了几天后,父母从孩子这边得到的回答依旧是过几天,似乎过几天成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父母已经被孩子说到做不到的言而无信逼得快到撑不下去,可是孩子却依旧是我行我素,一个劲地找理由逃避。

要么是身体不舒服,要么是失眠,要么是干脆不回应,反正还是不去学校。

遇到这样的问题,父母硬碰硬的逼迫孩子给一个准确的答案,并不是上上策。

一般来说厌学拖到无法正常回校的程度,都是经历了一个很久的心理内耗和煎熬,孩子对学校的排斥以及煎熬度已经很强烈了。

这是一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积累过程,同时这种煎熬程度也超过了孩子能承受的底线,所以才会用抗拒学校来本能的保护自己不受煎熬,不被担心、恐惧和害怕等因子所缠绕。

或者说,孩子排斥的并不是学校,而是在学校那些应付不来的煎熬感受,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听不懂,学起来吃力带来的内心挫败感。

其次,是感受上的不舒适。诸如一些落差感,挫败感带来的灰心丧气,以及紧张,压力和自我否认带来的紧张、烦躁、嗜睡、痛苦、身体疼痛等躯体化症状。

最后,是目标的缺失感以及努力也没用的迷茫感。



孩子在没有价值感和成就感时,会凭着感受认为自己在学校也是混时间,起不到任何作用,还累得要命,倒不如回家躺平,也不至于让自己太煎熬。

孩子逃避学校并不是厌恶学习,而是不喜欢自己被煎熬的感受,同时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和价值所在,所以才会用逃避来保护自己不再额外受伤害。

孩子抗拒学校,也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在学校待得很难受!我遇到了一些情绪障碍无法释怀!我目前在学校煎熬撑不下去了!

如果父母共情到了孩子的感受,并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孩子,那么孩子内心的挣扎和煎熬,就能得到喘气的空间。

如果父母不仅不去责怪孩子,反而去心疼孩子竟然已经煎熬了那么久,撑不下去才会这样,多点理解和宽容,多点接纳和体谅。

而不是责备和指责,而不是催着孩子赶紧做决定什么时候去上学,用向策略先允许孩子暂时摆烂,允许孩子可以逃避,允许孩子目前先不去学校。



或许孩子的状态不会更糟糕,也不会更排斥父母,或许孩子会对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这时父母再因材施教,再针对性的帮助孩子走出内耗,走出有害的压力,教会孩子均衡内心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

孩子的心力会随着父母的包容、理解与接纳,一点点增强。

要知道孩子正是因为太在乎学习,太在乎结果,才会产生逃避学校的想法,才会对学习因为无法做到才会排斥和逃避到底。

对于内耗和逃避学校的孩子,父母尽可能先调整自己的心理落差,稳住自己的情绪,不仅不去指责孩子,用反向策略站在孩子的立场多去共情,多去理解和支持,包容孩子目前做不到的事情,用放大镜去看孩子已经努力的事情。

用反向策略对孩子向前推动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需要柔和、坚持、稳定和正向赋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