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改结束,居民搬迁,但社区这个“娘家”一直都在。

对于上海文庙这片街区,旧改居民有感情,更有着对未来重塑的想法和憧憬。近日,一场由大林社区与学宫社区联合发起的“关于文庙的记忆创作之小店‘重生’计划”,就吸引了众多旧改居民前来。这场以吹塑纸版画为载体的“记忆”回溯,不仅让搬迁居民重拾老城厢烟火记忆,更构建起了对未来老城厢重塑的新期盼。活动成果将于3月9日起在莫干山路50号展出,为期7天。

寻踪:文庙小店“重生”计划

在文庙街巷纵横的脉络深处,一场旨在“抢救”老城厢珍贵记忆的创作行动正徐徐拉开帷幕。此次行动以四类极具代表性的市井业态为指引坐标,稳步推进。策展人陈稼泠携手“XX艺术翻滚”组合中的两位艺术创作者刘沁心、吴欣子,耗费整整两个月时光,深入走访老城厢的每一寸街区。他们通过一场又一场的口述访谈,精准捕捉到蕴含着最浓郁集体记忆张力的四个关键创作方向,即承载着市井欢声笑语的“娱乐商店”、浸润着童年美好回忆的“文具书店”、浓缩生活闲情雅趣的“花鸟店”,以及弥漫着腾腾烟火气息的“小吃店”。



活动开场之际,她们别出心裁地邀请旧改居民们参与“记忆连接小游戏”。围绕“文庙曾经的小店”以及“在小店里面印象深刻的事情”等话题展开问询,瞬间勾起了旧改居民们心底共有的回忆。现场气氛热烈,讨论声此起彼伏,老人们纷纷踊跃举手,急切地想要分享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那段难忘“旧时光”。

陈稼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身为在文庙街区长大的孩子,于我们而言,一方面要紧跟城市更新的矫健步伐,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探索记忆载体的创新性转化路径。本次‘重生’计划力求运用艺术手法,将曾经文庙的美好回忆妥善留存,把那些逐渐消逝的市井空间巧妙转化为能够被大众真切感知的文化符号。”

复苏:“可触摸的社区记忆”

活动现场,70岁高龄的刘秀兰全神贯注地“拓印”着吹塑纸上的“大菊花”,她略带遗憾地感慨道:“以前除了常逛花鸟市场,我还特别爱去旧书店,那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去转一转,可遗憾的是,好久之前旧书店就关门歇业了;要说最喜欢的小吃店,当数‘胖子面馆’,还上过电视台呢!”与此同时,不少居民纷纷表示,自己清晨9点就搭乘地铁奔赴活动场地,刘秀兰更是满脸自豪地补充:“感觉就像跟久违的老朋友重逢一样,虽说这儿跟过去相比变化不小,可每到一处,我心里都清楚这儿曾经开过啥小店。”


艺术创作者吴欣子将一幅房屋图展示在记者面前,娓娓道来:“起初,旧改居民们总觉得自己绘画功底不行,有些畏手畏脚,不太敢下笔。可没想到,他们画出来的作品相当出彩,从房屋的整体结构,到屋顶的精巧小设计,再到窗户数量等细微之处的精准刻画,无一不表明,这些老房子的模样早已深深印刻在爷爷奶奶们的心底。”

这场小店“重生”计划,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艺术创作活动,更是对老城厢文脉的深情回溯与延续。它借助民众的集体记忆,以艺术为纽带,让那些逐渐模糊的小店印象重新清晰起来,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温暖且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老城厢在时代的浪潮中,既能拥抱新变化,又能守住旧根脉。

共治:让老城厢更“历久弥新”

在黄浦,旧区改造,从来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始终以“真心”换“真心”,让旧改居民们能回社区找到“娘家”一样的感觉。

大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炎翔说:“举办本次活动,是希望搭建起社区与社区之间紧密协作的桥梁,无论大林居民区居民还是学工居民区居民,只要是老城厢的居民,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尽管部分居民出于城市更新等因素搬离了原住地,但他们始终是我们心系的服务对象,这份牵挂从未改变。”


将个体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集体叙事。活动与社区“共治+自治”的治理智慧不谋而合,一方面,社区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此为“共治”之力;另一方面,居民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化身创作者、参与者,全程投入热情与智慧,尽显“自治”风采。

活动不仅为社区当下的凝聚力注入强劲动力,更让旧改居民们可以透过这些鲜活的集体叙事,回到“娘家”,触摸到老城厢的温度,领悟到城市发展进程中传承与创新携手同行的魅力,让老城厢的未来更历久弥香。

记者 / 王月华 马羽欣(实习)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马羽欣(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