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地处上海北郊,镇域面积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人,是一个集合了生态湖区、产业园区、大型居住社区、古镇、乡村等多重元素的城镇,不同形态的板块有不同的特色和矛盾。面对大量不同居住形态的不同问题,仅依靠政府、依靠居村干部的力量远远不够。罗店镇坚持“四个人人”理念,从挖掘培育多元治理力量着手,在居村社区内部发展多支在党建引领下能够实现内循环的自有力量,让更多的居村民担当社区主人翁,积极推动基层治理。其中,地处大型居住社区的蓉庭居民区、地处美兰湖核心板块的郡园居民区、地处东片区的光明村三个居村的运作模式最具代表性。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开展“妈妈读书会”活动
蓉庭居民区
从“二房东”到社区“合伙人”
蓉庭居民区是本地农民动迁房小区,总户数2152户,其中出租房1387户,有“二房东”近80人;租客共2838人,占小区总人口的80%以上。小区人员流动性极大,房屋隔断、违法搭建、噪音扰民等问题突出。
蓉庭居民区党总支将“二房东”作为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和抓手,组建蓉治社“二房东”自治团队。一方面邀请“二房东”参加居民区传统节日、社区文化、公益慈善等活动,进一步培养鱼水情;一方面巧用区域化党建平台,链接公安、城管等资源,组团联系走访,征求他们加入团队的意愿,讲明共赢管理模式。最后召开团队成立大会,选举产生团队骨干,党总支引导团队建章立制,制订《蓉治社自治章程》,搭建“一室二群三定”团队基础运行机制,成立一个租客矛盾调解室——蓉治社接待室,建立“二房东”定期轮流值班机制,设立“二房东”微信管理群及楼组群,畅通“居民反映投诉—‘二房东’回应落实—居委上门验收”渠道,建立定时定点定题议事机制,高效讨论解决因房屋租赁引发的治理问题。居民区还会定期召开“二房东”碰头会以及包括蓉治社团队在内的多方联席会,听取“二房东”的意见建议,让其成为社区监督员、参与者,有效破解楼道堆物、垃圾分类、噪音扰民等问题。
蓉治社“二房东”自治团队成立以来,小区治理成效显著,违法搭建减少,噪音扰民得到缓解,“二房东”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意愿明显提升。团队修订租户公约,推动规范出租、安全承租,第一时间与社区共享租户进出登记信息,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主动认领共建需求清单项目,为小区无偿提供6个爱心座椅。“二房东”作为社区治理“合伙人”的新生力量,引领起社区自治共治新风尚。
郡园居民区
“达人效应”激发治理内循环
郡园居民区是地处美兰湖的成熟住宅小区,共有居民1048户,常住人口约2800人。该小区居民收入水平、文化层次和生活品质需求相对较高,对于小区治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较多,但难以形成统一共识。五年中,先后有两届业委会被居民罢免,引发了债务纠纷、维修基金冻结、维修项目停摆等一系列问题,居民与业委会、物业公司一度陷入紧张关系。
为此,居民区党总支凭借市级“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创建的东风,抓住居民主意多、才能多的特点,充分挖掘小区达人,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党群服务阵地根据达人需求设立了香荟、墨香、书香、针灸、空手道、直播、摄影等多个达人工作室,由达人担任主理人自主管理,为小区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书法达人免费开办针对老人、儿童的书法学习班,小区宝妈轮流做孩子们绘本阅读、课后辅导的志愿者老师,直播达人在直播间里为其他达人的课程做宣传,摄影达人免费为居民拍摄证件照……部分艺术类课程以体验课形式让居民以最低成本参与,同时也为周边商户拓展了客源,实现了大社区范畴下的利益共赢。
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小区能人达人向党组织靠拢,纷纷组建起治理小分队,为小区志愿服务添砖加瓦。人心的凝聚让大家劲往一处使,社区议事更顺畅了。在民主、透明、公开、合规的环境下,小区终于选出了新一届业委会,与物业的关系重新理顺,房屋漏水、外墙脱落、设施更新等问题均得到逐步解决。
光明村
物业管理服务站自治共治光明村在上世纪80年代响应上海市委号召,完成了农村集中居住改造,宅基地从独门独栋变成了合墙的兵营式住宅。近年来,丁钱、施杨、七图等村民小组已完成新一轮改造,变成了乡村联排别墅小区。居住形态的变化,让乡村原有的治理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村民既想要拥有像居民区一样的物业服务,又习惯于村集体包揽的关切,住在村里的年轻人少、老年人多,本地人少、外来人口多,停车难、飞线充电等治理问题多,但参与治理解决的人手少。
光明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情况,通过走访调查、定期的议事协商会议、村民大会讨论等形式,充分考虑入住村民的意愿,最终决定不引入物业公司参与小区管理,成立由本村村民参与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站”。物业管理服务站由一名村内党员和一名曾在村委工作的老同志负责,同时由村委会组织选拔,聘请小区适龄村民接受专业培训,在符合物业化管理服务岗位要求后,承担值班巡逻、垃圾清运、绿化保洁等定期工作。此外,召集村里能工巧匠和热心党员,打造出一支农村基础性物业服务志愿队,成为应急处置的中坚力量,做到突发情况快速发现、有效预警、及时处理,着力解决村民们日常关切的“关键小事”。
物业管理服务站的建立,既形成了一支认真负责、热心服务的小区物业保障队伍,又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物业管理服务站已逐渐走向标准化、专业化物业服务道路,形成多项管理制度和一套服务评价标准,做到全封闭小区化管理、全覆盖视频监控、全天候安保执勤、全时段服务热线;服务站收集村民意见,统一明确公共区域车位的划分和使用,确保本村村民免费停车,规定外来车辆停放收费标准,确保了小区的机动车有序停放;协助村党支部打消村民顾虑,推动了四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棚建设。在村委委员、党员骨干、小区村民的共同参与下,党建与物业治理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实现了“封闭管理、环境改善、服务到位、制度健全、村民满意”的村民自治自管。
编辑:潘乔雨
资料:城市先锋行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