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海积极探索创新文明创建方法路径,创新推出“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实事工作。
全市各区、街镇聚焦跨界议题、无主问题和“硬骨头”难题,通过文明创建推动一批实事项目落实落地,把文明城区创建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涌现出一大批扎实有效的优秀案例。本次精选16个具有代表性,且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以点带面,展示文明创建为民惠民的生动实践。
浦东新区
尽心尽力惠民生,全面推进“菜篮子”提质升级
按照全国文明城区建设要求,新区文明办、商务委牵头浦商集团、相关街镇,按照“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宜细不宜粗”的原则,聚焦菜场这一民生领域,协同推进“标准化菜场三年提质升级大攻坚”行动,旨在通过加快菜场标准化改造,解决管理无序、环境脏乱等顽疾,使菜场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焕发“文明范”。
徐汇区
相约158点亮你我他,创新打造“文明夜课”
徐汇区持续整合优化区域优质资源,通过“政府牵头、名家互动、社会参与、全民学习”,建立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晚间课程体系,更好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明夜课”项目联合区域内各类特色文化单位、文博场馆、专业院校、特色院团等单位和机构、个人,组成学习联盟。2024年推出“美育、思政、科普、阅读”四大系列课程,共计开课60余场,参与市民近7000人次。
普陀区
持续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普陀区在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聚焦“小市场,大民生”,坚持将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重点推进,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围绕优化市场布局、业态选择、运营管理等,建设了一批以高陵集市为代表的“管理标准化、交易数字化、服务便利化”的标准化菜市场,从“面子”到“里子”续写文明创建为民惠民的新篇章。
静安区
厚植生态底色,共享绿色空间
聚焦“国际静安、卓越城区”,静安区围绕建设“常态优良、形态优美、品态优质”绿色生态引领区,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结合文明城区创建,静安区不断优化公园绿地布局,提升景观品质和服务功能,激发公园绿地活力。“十四五”以来,区绿化市容管理部门以城市微更新的方式,以每年3座的速度继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绿色空间,不断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
打造家门口精神“嘉”油站,提升“嘉书房”品牌效应
嘉兴路街道地处虹口区中部偏南,总面积2.63平方公里,是虹口区打造高品质生活的重点开发社区之一。针对辖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需求,街道坚持“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理念,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资源整合,积极打造身边的阅读空间。立足“嘉书房”这一品牌,一体化、融合式开展阅读推广、社区教育、文化传播,让书香气息与区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家门口的精神“嘉”油站,使“走进书房,阅读学习”成为嘉兴路街道生活新风尚。
杨浦区
人人有舞台个个展风采,打造“文明生活秀 百姓大舞台”
杨浦区高举“人民城市·文明先行”旗帜,自2023年10月起,立足城市社区陆续打造了51个“文明生活秀 百姓大舞台”阵地,累计举办1100余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惠及市民群众41300人次。杨浦区把文明创建具象为人民群众可感知、可体验、普遍受益、普遍认同的实事工作,走出了一条“人人有舞台,个个展风采”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路径,让群众幸福生活“出圈”更“出彩”。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
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内涵的文明街区
国定支路周边有3个居民区,近7000户约1.2万居民。所属街区连接周边高校和商圈。2024年,围绕这条充满“人间烟火”的城市小路,五角场街道按照“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的工作要求,聚焦居民群众实际需求,从街区面貌提升、管理提质、品牌塑造等方面着手,在“人人讲堂”“人人会客厅”“人人书屋”“人人食堂”等四个“人人系列”项目的基础上,实现阵地、空间、能级、颜值再提升,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文明街区新格局。
黄浦区
将民生愿景变幸福实景,“一街一路”示范区域建设答卷成色足
黄浦区围绕“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目标,聚焦可阅读的建筑空间、可亲近的滨水空间、可漫步的街道空间、可休憩的绿化空间、集约高效的地下空间,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在10个街道区域范围内打造了一批文明和谐、宜居生活、生态美景、高效治理的“一街一路”示范区域。通过统筹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和服务功能,使“规划蓝图”到“幸福实景”,用“家门口的蝶变”,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
黄浦区外滩街道
亮“平安之灯”,建品质之城
外滩街道始终秉承创建为民惠民理念,针对辖区内“二元结构”明显、安全基础薄弱、老旧小区多、老年人比例高等实际情况,在文明城区、文明社区创建中积极推动各类为民实事项目逐项落地,围绕居民关心的老房子消防安全问题,积极落实“平安之灯·弧光守护者”项目,通过物联网智能电表的引入,有效提升外滩街道的电气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电气的智能化、远程化监控,通过硬件提档满足居民需求,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闵行区莘庄工业区
打造一条安全、有序、温馨的最美上学路
莘庄工业区内的闵行区第二实验小学(申莘),上学放学高峰期,车流众多、交通堵塞严重,安全隐患潜伏、环境老旧,群众反响较大。在区文明办指导下,工业区深入贯彻创建为民惠民重要理念,以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为契机,回应群众关切,大力开展道路综合改造,打造出一条安全、有序、温馨的“最美上学路”,让市民在点滴中感受变化,在变化中体验幸福。
宝山区杨行镇
背街小巷“刷颜值”,城市出行好风景
聚焦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助力宝山治理转型和“四个城区”建设,杨行镇将文明创建与民生需求、综合治理等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扎实推进“五清十美”专项行动,针对克山路(盘古路——友谊路)绿化带和泗塘916弄园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实施专项品质提升工程,通过实地勘测出方案、专项整治美环境、集中行动保长效、园区修缮提档次,消除社会治理顽疾和卫生管理死角,在克山路及其周边营造整洁靓丽、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将文明城区建设从“纸面”落到“地面”,让市民真切感受到文明城区创建带来的巨大变化。
嘉定区
以文明之笔绘美丽画卷,创新打造“我嘉”品牌系列公共文化新空间
嘉定区始终坚持文明创建为民惠民理念,充分聚焦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打造“我嘉”品牌系列公共文化新空间,将单一的公共阅读服务示范品牌向主题化、集群化、品质化升级拓展,推进品牌共育、阵地共用、活动共享。通过拓展与提升文化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打破行业壁垒,盘活社会资源,构建起区域公共文化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化与文明双向赋能,共同丰盈城市精神内核,惠及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嘉定区
试点破局“僵尸车”,美丽家园共创建
围绕创建惠民利民,持续巩固文明城区创建常态长效治理成果,嘉定区文明办因地制宜,在嘉定工业区试点开展“治理在嘉”住宅小区“僵尸车”集中清理系列活动,将基层治理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一方面,依托小微网格力量精准锁定小区“僵尸车”,开展“蓝丝带行动”。巧用周边商铺、共建单位等资源,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闲置车辆回收兑换活动20场,有效释放小区被占空间。另一方面,以释放小区“新空间”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文明创建方法路径,开展各类废旧车辆再利用和空间再创新项目,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小区安全防范与应急处理能力,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松江区
小切口绘就市民身边的文明好风景,大力推进“小区地下车库环境提升专项行动”
为进一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务实举措持续深化文明城区创建,针对市民群众呼声较高的部分小区地下车库管理缺失的问题,松江区文明办主动跨前,联合区内相关委办局、街镇共同推进“小区地下车库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坚持“突出重点 以点带面 逐步推进”原则,聚焦首批25个小区,采取“一小区一方案”的方式推进专项整治,有效改善小区地下车库整体环境面貌,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文明理念,进一步扩大市民群众参与,凝聚文明共识。
青浦区
以“4个100”惠民项目助力基层善治,打造创建为民“青浦样本”
青浦区文明办主动呼应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文明创建活动,联合市级专业单位和本土优秀团队,每年组织开展理论宣讲、全民健身、文化惠民、健康养生四类高品质服务项目各100场,配送到公园驿站、社区学校、军营部队、商圈景区、美丽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各类场地。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寓教于乐中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热情,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 创建惠民”的基层善治之路。
奉贤区西渡街道
“接二连三”社区微更新,重塑社区空间精神空间
奉贤区西渡街道鸿宝一村南区、鸿宝二村北区是两个相邻的半封闭小区,中间原先由一片荒废的绿化带相隔。街道以“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项目为抓手,牵手华东理工大学专家团队,打造“接二连三”项目,结合城市老旧小区更新,共建“鸿邻园”公共空间,拆除两社区间“围墙”;串联资源,聚合优势,拓展雨水花园社会功能,打破基层部门“界墙”;通过参与式社区治理,融解居民之间“心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