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停车需求大

临时停车位紧张
人工收费规则欠合理

这些在上海的停车难题
你遇到过吗?

夜色渐深,浦东新区周星路的33个道路停车泊位里,来自周边小区的车辆停得满满当当。这些标注着“19:30—7:30”的道路停车位,有效缓解了部分居民区的夜间停车矛盾。

一些被停车难困扰的市民建议,增设更多夜间道路停车位。然而,当城市道路既要承载通行功能,又要转换为“临时车库”,背后是路权博弈、规则重构与民生需求的复杂平衡。

另外,部分人工管理的道路停车场,被指存在收费标准粗放、管理方式不一的情况,也引发市民的关注和讨论。

上海应如何优化道路停车场管理水平,提升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多元停车需求?


夜间停车需求旺
路权博弈怎两全?

“小区已没地方停车了,每天都要抢车位,晚上能不能开放更多的道路停车场?”家住市中心某老小区的陈先生经常被小区夜间停车难困扰。采访中,有类似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

那么,一步增设夜间道路停车场可行吗?2022年10月15日施行的《上海市道路停车场管理规定》明确,本市道路停车场的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并建立道路停车场动态调整机制。对于设置夜间道路停车场,《规定》指出,停车位与停车需求矛盾突出的住宅小区,其周边道路具备夜间等时段性停车条件;夜间停车需求集中但现有停车资源无法满足的商业街区,其周边道路条件允许等情形下,可以设置限定允许停放时段的时段性道路停车场。

政策允许设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公安交警部门需要综合考虑道路条件、交通流量、停车需求和路权分配等多方面因素。

“设置道路停车场,首先要考虑道路条件和交通流量,因为道路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行,停车只能作为静态交通的一种补充。所以我们遵循有序开放、动态调整的原则进行管理。”市公安交警总队路设处民警陶晟陶解释,设置和开放夜间道路停车场,要考虑是否影响车辆、非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需求,“夜间停车矛盾最突出的是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而这些居民区周边的支小马路,因道路狭窄,往往不具备设置条件”。

据介绍,设置道路停车场最理想的条件是,非机动车道宽度在4米以上,这样就既能设停车位,也能满足非机动车通行需求。在上海中心城区,能达到上述道路条件的区域少之又少。

其次,因路边停车会占用非机动车道,是否影响非机动车的路权和通行安全,也是设置夜间道路停车场面临的阻力。“车道被停放的机动车占用后,非机动车只能跟机动车混行,增加交通安全风险。机动车在停放过程中,容易跟非机动车产生碰擦,还有‘开门杀’等情况,给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都造成影响。”陶晟陶说。

除了硬件条件和安全考虑外,因夜间停车超时而影响日间交通,也是管理部门的担心所在。“有些车主想着自己晚个几分钟或半小时影响不大,但在一些支小马路,一辆车‘塞’在路上,就可能造成整条路‘瘫痪’。”一名一线交警告诉记者,还有些司机看到地下划着停车线,根本不管开放时间就直接停上去,影响日间交通。

尽管如此,面对日益紧张的停车需求矛盾,交通管理部门仍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动态增加夜间道路停车泊位。去年10月初,浦东公安交警部门在周星路设置了33个夜间停车位,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19:30—次日7:3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允许全天停放。“我们综合道路条件、夜间停车需求和交通流量等研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开放夜间停车位。通过民主协商和加强管理,保证停放车辆必须在7:00前驶离,不能影响白天交通。”浦东公安交警支队路设科民警胡佳明说。

“提升道路停车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可以从昼夜切换的空间重构方面发力。”长期关注交通治理问题的市人大代表施政结合调研认为,对于有限的道路资源,可以根据其白天和晚上的不同功能细化管理,结合技术手段,动态切换不同的使用模式。“比如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通行规则,更多道路也可以借鉴这种管理方式,实现道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既要保障通行效率,又要适度满足停车需求,是否增设更多夜间道路停车场,是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面临的考题。有专业人士指出,设置夜间道路停车场只能起到补充、缓解居民区停车难的作用,扩大半径、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才是更有效的措施。

人工收费遭诟病
智慧升级来破题

现有道路停车场在管理和收费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市民的满意度。“车一停就得交钱,1个小时起步,哪怕就停10分钟,也要交1小时的钱。有时碰到不同管理人员,收费还不一样。”家住浦东三林的吴小姐对小区外道路停车场的管理存有疑问,“市中心很多道路停车位都用App和二维码付款,这种方式肯定比人工收费更精准和科学。”

停1分钟和停59分钟的收费是一样的;超过1小时后,停1分钟和29分钟也是相同的——上海部分道路停车场,尤其是人工收费路段,略显粗放的收费方式让吴小姐等车主感到不公平。

这种粗放的收费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车位周转率的连锁反应。“钱都交了,干脆多停一会儿,卡着时间再走。”汪先生的做法代表了一部分市民的选择。这样一来,比如原本只有15分钟的停车需求,硬生生被拉长至1小时,一个车位的流转率相当于降低了四分之三。

被诟病的收费方式,也跟滞后的规则设计有关。记者查询了解到,上海现行的道路停车场收费规则还是2005年制定的。当时主要采取人工收费方式,白天时段计费规则为:首小时内按整小时计,首小时后按半小时计。显而易见,20年前制定的规则,在道路条件、机动车保有量、停车需求和技术都发生了巨变的今天,已不能完全匹配。

如何优化道路停车场收费规则,受到多名市人大代表的关注。“如果技术条件允许,停车收费应按分钟计算。”在施政看来,精细化是上海城市治理的金字招牌,在关乎民生需求的道路停车管理领域,需要更精细的收费规则和更智能的收费方式。

借助不断发展的技术手段,上海正在升级道路停车场的智慧管理水平。市交通委相关人士介绍,2021年开始,上海各区逐步建成智慧道路停车场——可以自动、精准记录和追溯车辆进出场时间以及连续停放时间信息,并根据不同时段的价格标准,自动快速生成计费账单,市民也可通过“上海停车”App和地面二维码快捷缴费。


静安区威海路近陕西北路段,智慧停车场在夜间开放,首小时以15分钟分段进行计费。(邬林桦)

“精准计时、分段计费”的智慧道路停车场,显著降低了市民的短时停车成本。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市中心重点区域白天时段的智慧道路停车场,首小时内按照0—15分钟4元、15—30分钟8元、30—60分钟15元的标准进行收费,超过1小时后,每30分钟收10元。通过时长累进增加停车收费的方式,有助于提升道路停车位的周转效率。

根据“新一轮停车资源优化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部署,本市将在2025年底在收费道路停车场基本实现智慧道路停车场建设全覆盖,目前已经在中心城区82%、郊区52%的收费道路停车场建成智慧道路停车场。

业内人士介绍,智慧道路停车场主要通过在收费道路停车场安装使用以高位视频为主、地磁设备为辅的智能感知采集设备,自动记录和追溯车辆进出场时间以及连续停放时间信息。

受技术和环境等制约,智慧道路停车场在建设和使用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运行中,因个别高位视频设备突发故障,及现场环境条件影响,比如标志牌等障碍物以及途经的大型车辆遮挡等原因,导致采集车辆进出场信息以及计时收费出现偏差。此外,还会因通信运营商网络原因或者车主登记车辆信息不准确,导致部分缴费提醒短信发送延迟、错误或未送达等问题。

对于这些状况,市交通委表示,将指导各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持续督促协调有关责任单位加强技术保障,尽可能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和比例,并对巡查监测发现和市民反映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处置。

道路临时停车难
多措并举解痛点

近年来,随着上海开始漆画道路禁停黄实线,车主的临时停车需求有时也无法得到满足。能否通过道路停车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满足临时停车需求?有市民提出,道路停车泊位应优先满足临时停车需求。

对此,交通管理部门作出回应:对市中心交通繁忙区域,在优先满足车辆通行需要的前提下,在交通相对不繁忙且停车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的时间和区域,特别是小区、学校、医院、菜场、商业店铺等停车矛盾突出的区域,适当考虑增加道路停车供给。

在落实层面,上海公安交警部门通过“一点一策”的道路停车管理措施,持续优化临时停车资源供给。比如针对“送医停车难”问题,黄浦公安交警部门在瑞金医院开展试点,通过整合周边区域的停车资源,提供道路临时停车泊位。据介绍,黄浦交警部门在瑞金医院附近的香山路、皋兰路等支马路挖掘增加了一些临时停车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寸土寸金之地,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调剂和补充。停车难问题一旦缓解,之前拥堵的道路交通也变得畅通起来。

此外,在商业区、办公场所周边道路,上海公安交警部门还试点推出限时长道路停车位,以满足市民临时停车需求。比如,黄浦区丽园路(蒙自路—鲁班路)南侧,原允许停放时间8:00至次日7:00,周六、周日、法定假日全天,现允许停放时间调整为8:00至17:00(限时长1小时),17:00至次日8:00(不限时长)。


上海试点推出限时长道路停车场,主要设置于商业区、办公场所周边道路,白天只允许停放1小时,夜间不限时长。

如何保障停放车辆不超过限制时长?据介绍,限时长机动车道路停车场均配备视频监控设备,对超时停放等违法行为进行取证保存,一旦机动车在泊位上停放超过时长限制,交警部门将采用非现场执法方式,依法处以200元罚款。为防止驾驶人产生误解,交警部门还在限时长道路停车场起讫点设置专门标志,增加“电子警察监控”警告标志和“请按时驶离”等警示文字,并在道路停车场泊位标线基础上,于框线外围增加“白天限1小时”的文字标识。

截至目前,交警部门已在本市设置临时道路停车场1353处,可停靠机动车约3万辆,为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提供临时停靠的便利。在中心城区设置出租车上下客点3000处、出租车就餐点40余处、出租车如厕点500余处,缓解出租车上下客难以及司机就餐难、如厕难问题。另外,为提高办事机构、商圈等周边道路停车泊位的日间周转率,达到驾驶人“来即有车位”的目标,本市已规划逐步试点限时长道路停车场。

优化道路停车管理水平,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温度的重要内容,国内其它城市已有值得上海借鉴的经验。例如,杭州在2020年推出的免费短时停车“绿色泊位”,主要设置在农贸市场、公厕、快餐店、便利超市、药店等短时停车需求大、停车资源紧缺的场所周边道路。这种车位既能满足市民游客的临时停车需求,也减少了停车成本。

你平时停车有什么困扰?
留言说说吧!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邬林桦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佳思敏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