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陈高路,男,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广州市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第一主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连续五年指导学生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连续两届蝉联全国冠军,获得永久冠军奖杯一座,负责的丰田T-TEP校企合作项目连续十五年获评优秀合作院校,中国T-TEP项目负责人特别贡献奖的获得者。
【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做老师,只要耐心一点,细心一点,用心一点,再多想点方法,然后坚持下去,一定会收获满满。
在广州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广州交校”)的师生心中,陈高路这一名字颇具传奇色彩:他一路带领学校汽修专业进行了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将其建设为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并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名中职院校学生经过他的引导,站上全国性的技能比赛舞台斩获多个一等奖,并捧回了全国唯一的一座汽车维修技能竞赛团体赛永久性冠军奖杯;2014年,陈高路更是作为“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方寸讲台到人民大会堂,从初涉教坛的青年教员到多项荣誉加身的专业名师,陈高路用二十余载的时光,谱写了一段从教传奇,也为万千职业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十年课程改革
只为将学生拉回课堂
2002年,硕士毕业的陈高路搭上南下的列车,来到广州求职。在一场招聘会上,陈高路发现,彼时的广州交校虽是一所中职学校,却在汽车相关专业领域颇有底蕴。生于教师家庭、自幼在校园环境中长大的他仿佛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牵引,向学校投递了简历。不久后,陈高路被广州交校相中,成为了该校当时为数不多的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翻开校史册,本世纪初的广州交校正处于校区不断扩建、办学条件日趋改善的爬升阶段,在办学定位上也有所转变,从培养干部转型成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技能人才。此时入职的陈高路,恰好赶上了学校开展课程改革的黄金时期。
然而转型初期,陈高路和一群老师却犯了难。转型后学校招生规模突增,从原来的一个年级3个班激增至8个班,教学资源却没有跟上;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授的课程与企业的工作也存在严重脱节。这些都让学生们变得难以管理,老师们也倍感压力。“课堂上,老师拿着教材在上面讲,台下的一群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呼呼大睡。”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将学生“拉”回课堂,成为了彼时每个教师心头努力的方向。
2003年,年轻的陈高路被选中前往德国,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和汽车技术。在那段没有翻译陪同、对异国风俗习惯知之甚少的学习之旅中,陈高路实实在在地打开了眼界。尤其是国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令陈高路印象深刻,他下定决心,要将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在广州交校。
回国后,陈高路与一群老师一拍即合,开始了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在国内没有先前经验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广州交校教师们开始自编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一路总结经验,重建、改进教学资源当时的陈高路白天处理完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晚上便投身于课时量最大的《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工作页》的主编工作,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熬夜编工作页直到凌晨,终于解决了教材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还要配套重建教学环境,将校内传统的课室转变成工学一体化的技能教室。陈高路与团队教师一起,提出了集“集中教学区”“分组教学区”“工具存放区”和“资料查询区”为一体的技能教室概念,满足了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要求。
在一众教师的努力下,广州交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成果吸引了全国各地职教同仁前来学习交流。2014年,陈高路老师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教学成果“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陈高路常把“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挂在嘴边。在十几年如一日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他的心中仅有一件事,便是思考如何通过教师的努力,改革完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他也欣慰地发现,自己带领推行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职学生极其受用。“学生慢慢有学习的主动性了,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也获得了积极的回应,整个课堂逐渐形成了良性的教学互动。”
在德国学习交流时的陈高路
因材施教
为学生插上“逆袭”的翅膀
作为一所中职学校的老师,陈高路所面对的,是一群刚刚结束中考、最小年龄仅有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这个年纪的学生在个人性格、价值观念上正逐步成型,亟须得到来自长辈的正向引导。“作为老师、除了教知识、教技能,育人的工作也很重要。你现在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十多年之后就是几十个家庭。”
来到广州交校后,陈高路注意到,大多数中职学生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孩子”。尤其是早些年,中职院校的社会评价并不高。陈高路并不认可这样的评价,在他看来,很多学生并不“愚笨”,更多是因为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长期的成绩落后,导致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难以获得积极的反馈,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相当于长期用自己的弱项去和别人竞争,自然很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陈高路还发现,很多初入校园、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学习目标亦不明确。他犹记得曾在一堂课上问学生选择汽修专业的理由,得到的却是台下学生们的纷纷摇头,说不出明确的答案,不少孩子甚至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打算“混完三年就出去打工”。
将学生拉回学习的主线上、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了陈高路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他在教学中发现,这群中职的孩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讲义气。“老师对他们的耐心和教导他们都记在心里,一旦和老师建立了信任,学生都能配合安排,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于是,陈高路在初期主动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遇到学生在课堂上“插嘴”,陈高路也不会批评,反而鼓励其发表看法。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还会得到陈高路的表扬。渐渐地,学生越来越喜欢上陈高路的课,下了课,亦有学生亲切地将这位年近父辈的老师称呼为“路哥”。
陈高路十分赞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坚信传统学科教育下的分数并不能衡量学生的全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格外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发挥不同学生身上的特长——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陈高路便把课堂搬进实训室,带学生到企业实地感受工作氛围,引导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知识、悟理论;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强,上台表达毫不露怯,陈高路就鼓励学生参加比赛。近年来,陈高路先后6次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在同事口中,他已经有了“学生技能竞赛专业户”的称号。
在陈高路的带领下,不少学生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一度是中学班上“刺头”的学生进了校企合作订单班,在省技能大赛上夺冠,毕业后成为 4S 店的技术总监。多位青年教师拜陈高路为“教练”,8名教师先后在指导下成为了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3名教师成为广东省技术能手。
“作为一名老师,喜欢讲台,把教学当成很幸福的事,才能在教师这个岗位做得长久、做得出色。”转眼间,陈高路已躬身杏坛二十余载,这位教育“老兵”满心坚信,职业教育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只需教育工作者以拳拳之心、熠熠之智悉心浇灌,就能让职业教育的花朵在时代的浪潮中绚丽绽放。
陈高路指导学生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广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