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旅社人
【代表人物】
郑茹敏,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发展学院(现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4届毕业生。2022年从东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她转换身份重返母校,成为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的一名专任教师,完成了从学生到师者的华丽蜕变。
【专业建议】
开阔学习视野——接触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找到兴趣爱好。
坚持知行结合——在擅长和喜欢的领域深耕,做到持之以恒。
保持沟通交流——秉承开放谦逊之心来学习,可以走得更远。
教育传承:从学生到教师
曾经的老师成为自己并肩作战的同事,这是种怎样的体验?南京晓庄学院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郑茹敏用8年努力与深造,实现了从大学生到高校教师的职业身份转变。正如那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今的她已成为《旅游接待业》《导游基础知识》和《劳动教育》专业课老师。
作为《旅游接待业》课程组牵头人之一,郑茹敏与学院其他专业课老师共同打造了传统旅游接待业、新型旅游接待业和跨界旅游接待业三大模块课程,涵盖传统酒店、旅行社、电子商务、研学、目的地、民宿、邮轮、汽车营地、特色小镇、博物馆、会展和科研等具体业态,为学生们打开行业视野,培养兴趣,助力他们找到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读书一路成长起来的郑茹敏深知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她发挥自己科研和思考优势,逐渐成为了学生们成长路上的灯塔。
本科记忆:知行结合夯实专业基础
本科毕业10年了,郑茹敏仍旧对专业课老师、教学方式及丰富有趣的课程记忆犹新。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郑茹敏所接受的教育也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她的记忆中,《旅游资源学》的学习存在于一个个对资源本底形成原因的理论性介绍中,也存在于婺源、龙虎山等地的专业实习中。导游相关课程的学习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知识的娓娓道来中,也存在于高级导游教师对导游细节一点一滴的实践授课中,更存在于导游实习中江南水乡游船的小调、江南园林的一步一景中。管理类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有留学背景老师用国际化思维剖析理论,也有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用经典案例讲解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具体方法。
国际化学习为郑茹敏成长打开了多维视野。日语专业教师带领她修习《旅游日语》,日语背后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环境让她沉浸式体验了跨境文化。《客源国概况》带她“环游世界”,奠定了国际化的思维和认知基础。《旅游专业英语》让她通过英文文献了解最新的旅游进展,通过国际服务标准了解世界旅游服务规范,为她打开了国际化视角,培养了英语思维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课堂学习之余,南京晓庄学院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日常实践平台。郑茹敏曾在图书馆做一些图书管理的工作,原馆名“书呆子莫来馆”这5个字深深地印刻在她脑海中,始终提醒她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如今在教学中,郑茹敏继续学习和实践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精神,带领学生在陶行知纪念馆基地学习和践行“教学做合一”的行知精神。
探究性课程奠定了科研基础
如果说本科期间专业基础课程为郑茹敏夯实了专业基础,而探究性课程则为她奠定了科研基础。
“《消费者心理学》是一门从旅游现象中分析和形成游客心理理论的课程,老师在讲解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观察旅游中的现象,进而带来启发性思考。”郑茹敏在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时,指导老师刘雪佳为她打开了科研之窗,“老师说我论文选题太宽泛了,建议尽量聚焦问题,这样才能把研究落在实处。当时我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一直没忘记老师的意见,后来科研路上逐渐理解老师的意思了。老师的话语也一直提醒我做研究时要脚踏实地。”《数理统计基础》课程对当时的郑茹敏来说虽然难度较大,但却是她接触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始。当时课上学习的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她到读研究生时都运用并理解了。
在晓庄读书期间,郑茹敏还参加了学科和专业竞赛,在多个模拟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在各位任课老师的辅导下,她考取了导游资格证,增强了专业自信。各位老师的求学经历也为她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尤其是班主任董红艳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过求学、工作和备考经历。董老师身上独有的自律和坚持精神激励郑茹敏不断前行。
分层教学点燃学生兴趣与思考
当老师后,郑茹敏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培养点燃学生们的专业兴趣与思考。
针对普通高考过来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基础较好、善于思考和探究的特点,她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引导者。对于这些学生的发言,她及时给予反馈,提出积极意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提出一些有深度的思考,她会准备一些科研论文和学生们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她希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旅游是个社会化问题,人人都可以对旅游现象发表观点,但专业学习者要学会在对行业了解基础上进行深度的综合思考。”
对于转本过来的学生,郑茹敏老师通过案例教学,从现实生活问题入手,引发他们逐步深入思考。比如在课上锻炼学生们介绍导游基础知识时,郑茹敏首先让学生们每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点展开。她发现其中一名学生选择建安文学,继续找学生沟通后发现:这名学生平时爱好文学,对曹氏父子的生平也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她便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点和历史依据结合,加入古诗串联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终这名学生交上了一份完成度很好而又独具特色的旅游知识介绍作业。“我当即在班级表扬了这名学生,鼓励他继续积累文化知识,争取把知识点用活,在实际导游讲解中更好地向游客传递文化知识。”此外,针对这部分学生表达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郑茹敏还鼓励和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并涌现出国家级奖项4个。
教学与科研相长拓宽学生学习路径
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同时,郑茹敏也发挥自己科研特长,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近年来,郑茹敏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新文科背景下旅游教学改革项目一项。入职3年来,她依托研究项目,带领3支队伍共10余人参与大学生实践调研大赛,教学生们收集数据、写论文,让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接触基础的科研训练,并带领学生获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一项。“我希望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独立思考的种子。外界无法跟随我们变化,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看待世界的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往往比单纯地获取知识更重要、更长久。”郑茹敏内心有自己的职业追求。
人生为一大事来。在老校长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就是改造社会,教师就是改造社会的领导者。作为一名行知路上后来人,郑茹敏一直以“不断进步,做一名好老师”为人生理想。她知行合一,紧跟前沿,不断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致力于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与成长的困惑。在郑茹敏老师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旅社院学生在旅游天地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通讯员 高湧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戴明夷 刘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