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岁月有痕,历史的长河在无声中流淌,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产。

2月19日,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六个项目入选。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六大考古新发现,感受来自远古的呼唤,共同打捞起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文明记忆。

长白山远古人类之家的面貌是如何勾勒出来的?

和龙大洞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崇善镇大洞村,分布范围超过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目前东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

距今5万至3万年前,这里的古人主要使用黑曜岩砾石制作石器,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开发利用黑曜岩原料的遗址之一。黑曜岩又被称为火山玻璃,较脆,易于剥片,是制作石制品的优质原料,但我国史前以黑曜岩为主体原料制作石器的遗址并不多。

除了黑曜岩原料的获取,古人的交流互动还体现在石器制作技术上。和龙大洞遗址第一期文化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主,与我国北方地区石器传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而第二、三期文化出现的石叶、细石叶技术,又广泛影响了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广大地区,在探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现代人类的迁徙、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出土了东北亚最早的压制细石叶技术产品和刃部磨光石器,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带刻划痕迹骨片和石雕塑,发现了可能与古人类居住相关的石圈遗迹以及对于动物骨骼的利用行为。这一遗址中,还有很多“惊喜”不断刷新人们对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古代人群生产生活方式的认识。

万年下汤远古村落的图景是怎样的?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贯穿新石器时代的始终,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不到一层楼的高度,浓缩了人类五千多年的生活图景:从下往上,依次留下了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古人类的生活痕迹,为研究区域文化演变和万年稻作农业史提供了连续性的新材料。

遗址内目前已累计考古发掘面积达2250平方米,发现了壕沟、人工土台、器物坑、房址、食物加工场所、红烧土“广场”、沟渠等遗迹,出土上山文化时期遗物400余件,初步呈现了万年下汤远古村落的图景。

不仅如此,考古发掘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揭示出更多的细节。据介绍,下汤遗址植物遗存的分析结果显示:下汤遗址整个新石器时代利用的主要植物资源为水稻,果实是重要的补充性资源。在杂草组合方面,莎草科在上山至河姆渡阶段占据着主导地位,到了好川时期藜属的大量出现才改变这一格局。

下汤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的定居村落之一,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样本,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


▲2025年2月22日,安徽淮南市武王墩考古实验室部分文物展示。(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武王墩一号墓墓主人是谁?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地。武王墩墓地位于占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的独立陵园,四周由周长近5000米的围壕围合而成。豪华陵园之外,主墓西侧分布有大型车马坑、大型陪葬墓,陵园南部还有大量祭祀坑。

如此高规格墓葬的墓,墓主人究竟是何身份呢?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方玲介绍,综合墓葬规模、棺椁结构、出土器物风格与组合、古文字资料、人骨初步鉴定结果、历史文献等资料,初步确定一号墓墓主人是战国晚期迁都寿春的楚考烈王熊元。

至今为止,武王墩一号墓编号文物已过1万件,数量十分庞大,种类包罗万象。其中,武王墩一号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非楚国文化因素的器物,比如以铜豆、铜圆壶为代表的三晋文化器物,以漆木耳杯为代表的秦文化器物等。这些文物生动地反映出了战国时代各区域文化间的密切交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表示,武王墩墓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2024年5月20日拍摄的安徽武王墩墓发掘现场。(中新社资料图片)

史前彩陶生产和使用巅峰的创造者在哪?

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在这里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一支强势考古学文化,距今约5000至4000年,是仰韶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寺洼遗址的考古发现,则首次确认了马家窑文化高等级、中心性聚落。

在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中,人们发现史前时期近方形的三重“围壕(沟)”,是精心规划和测量的马家窑文化“国家工程”,可能是我国长方形“城池”的雏形。此外,聚落中存在多处制陶区,可能是区域性制陶中心,显示了马家窑文化以高水平专业化彩陶生产、交换和贸易为特色,重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同样达到了较高的文明化程度。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影响甚广,位于中西文化早期交流关键地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表示,马家窑文化通过“彩陶之路”向西传播,是早期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可视为“丝绸之路”的前身。彩陶文化从黄河中上游地区,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越过广袤的欧亚大陆,最远到达中亚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

见证周人崛起的周原都邑是什么样的?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接处,是从先周时期开始一直延续整个西周时期的一处大型都邑聚落,是周王朝崛起和建立后最重要的遗址。

近年来,周原考古以寻找墙垣体系与先周文化大型建筑为重点,发现了王家嘴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以及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填补了以往周原遗址先周时期高等级遗迹的空白,为先周都邑判定提供关键线索。

此外,该遗址还出土了200余片卜甲、卜骨,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字,这些甲骨文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等方面,对解开相关历史谜题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专家表示,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群的发现,为判断周原遗址为灭商前周人都邑提供了关键证据。周原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墙的发现,特别是宫城南门与大城东门的发掘,不仅促进了对周原聚落形态与性质的认识,更提供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2024年11月9日,江西景德镇八卦窑首窑开窑仪式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明清两代御窑厂有哪些历史变迁?

位于江西的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名。其域内分布有大量瓷窑址遗存,这些遗存描绘了当时的瓷业发展面貌。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兆云介绍,考古发现该地区从北宋到近代一直从事陶瓷生产和陶瓷贸易等活动。高岭瓷土矿遗址、东埠明清码头和古街遗址、建溪码头、樟村坞码头、詹家下弄、刘家下弄等遗址点的考古发掘,则从原料产区、燃料产区、交通网络等角度证明景德镇因瓷而兴的历史。

同时,瓷业也塑造了景德镇的风貌和文化。考古发掘的泗王庙、天后宫和清真寺等遗址,体现了景德镇因瓷业发展而加强的社会多元化和宗教信仰多样性。天后宫是新航路开通后福建商人参与景德镇瓷器全球贸易的实物证据,而清真寺的出土遗物则揭示了景德镇瓷器的丰富流向和复杂的文化交流情况。

从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到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从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到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这些项目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让人们穿越千年,见证珍贵的文明记忆。(完)

参考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等

编辑:姚婧雯

点个“推荐”不失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