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陕西发生了大旱,已经连续很多天没有下雨了,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村的几个村民替生产队打井,当时一个人在井下挖土,另外几个在上面运土。
在井下的这个人叫杨志发,他挖土的时候挖到了非常硬的东西,他再用力一挖就碎了,他继续挖出现了一个俑头,这些东西运上去后大家有些胆怯了,不知道下面是什么?
杨志发虽然是个农民,但也有点见识,他想到这些东西会不会是什么文物,于是和几个村民一起拉着挖出的碎片和俑头去了县里,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接待了他们。
后来赵康民亲自还去了挖井的地方考察,作为考古专家赵康民判断出这是一座古墓,而挖出的陶俑碎片经过赵康民的修复后,竟然是一个秦国武士的样子。
此后陶俑越来越受到重视,几个月后,也就是7月15日,秦俑考古队进入了杨西村,随着专家的介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子,采访的记者也多了。
专家考察之后发现,杨志发几个打井的地方,就在秦俑一号坑的边上,如果偏离一米半米的,就可能不会发现秦俑了,那么宏伟的兵马俑就不知道何时重见天日了。
在经过考古挖掘和研究之后,决定就地建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当时由于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许多事情没有对村民公开说明,导致发生了一些误会。
由于建博物馆导致村民的田无法种,一些人就开始埋怨杨志发,说是他弄出秦俑搞的大家没有田中,尽管是有补偿的,可是村民不能种地难免有怨言。
村里的人也不愿跟杨志发来往了,杨志发也感到自己无辜,一直到1978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参观秦兵马俑,提出要见一见发现人,于是县里找到了杨志发。
随着前来参观的名人越来越多,秦兵马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作为发现人杨志发也逐渐被人熟知,可是还有几个村民不乐意,因为他们也参与了打井,也是是秦俑的发现人。
最终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正式开馆,对外宣传杨高健、杨志发、杨彦信、杨宜洲四个农民都是秦俑的发现人,只不过后来杨志发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常常被人邀请签名,不会写字的杨志发专门练了“秦俑发现人杨志发”这8个字,在兵马俑馆内靠给人签名卖书赚钱,早已不再种地了,就连克林顿都要过他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