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盘踞在华中地区高邮、泰州、江都(今扬州)等城镇的日伪军却拒绝向新四军投降,企图负隅顽抗。其中,高邮城的日伪军尤为嚣张。

高邮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是宋代著名词人秦观、明末清初名将吴三桂、现代文学大家汪曾祺等名人的故乡。


高邮

这座古城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北接淮安,南邻扬州,是连接华中与华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高邮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运河咽喉”之称。

高邮城地势险要,四周被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河流环绕,城墙高厚,易守难攻。日伪军自恃兵力充足、城防坚固,妄图与新四军对抗,甚至暗中与国民党军勾结,企图借助国民党力量继续控制华中地区。

对于新四军而言,夺取高邮不仅是为了消灭拒不投降的日伪军,更是为了控制这一战略要地,阻止国民党军从扬州北上进攻解放区,从而为解放战争的全局部署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彻底消灭这些拒不投降的日伪军,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决定发起高邮战役。


新四军

这场战役由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和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参战部队包括第7纵队、第8纵队以及地方武装。战役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7纵队负责攻占高邮以南的邵伯,切断日伪军的南逃退路,并构筑防线阻止国民党军北上;第8纵队则主攻高邮城,彻底消灭城内的日伪军。

高邮城内的日伪军兵力雄厚,驻有日军独立混成第90旅的2个营和伪军第42师的7个团,总兵力超过9000人。此外,扬州方向的国民党军随时可能北上增援,形势对新四军极为不利。

粟裕和谭震林经过周密部署,决定采取“先打外围、再攻城池”的策略,逐步压缩日伪军的活动空间。


粟裕

12月19日晚,高邮战役正式打响。第7纵队迅速行动,于20日成功攻占邵伯,歼敌近千人,切断了日伪军的南逃退路。

与此同时,第7纵队在邵伯、丁沟一线构筑防线,成功阻止了扬州、泰州方向的国民党军北上增援。

21日,第8纵队在扫清高邮外围据点后,直逼城下,开始为攻城做准备。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新四军还对城内守军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通过喊话、传单等方式瓦解日伪军的士气。

25日晚,总攻开始。

攻城突击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冒雨从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利用云梯强行登城,与守军展开激烈争夺。

经过多次反复拉锯战,新四军成功扩大了突破口,并击退了日伪军的多次反扑。随后,第8纵队主力投入战斗,逐步向城内推进。

经过7小时的激烈战斗,新四军首先消灭了伪军主力,并于26日晨攻入日军旅司令部,迫使残余日军投降。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四军还击退了从扬州北上的国民党援军,彻底粉碎了日伪军的抵抗。

至12月26日,持续一周的高邮战役胜利结束。


粟裕

此役,华中野战军经过激烈战斗,共歼灭日军1200余人、伪军8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80余门、枪支6000余支,彻底拔除了日伪军在华中解放区内的最后一个据点。

高邮战役的胜利,不仅标志着华中地区日伪势力的彻底覆灭,也为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邮战役被学界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的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成为后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