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惊叹于伟人的脑容量大,认为伟人天赋异禀,做事如有神助。其实这种认识有些偏颇,人只要聪明,有一点慧根就够了,没必要拥有太多的智慧。
所谓的智慧都是从慧根引申出来,也就是说人应该有一点聪明劲儿,靠着这个聪明劲儿,就能够拥有大智慧。孔融七岁能让梨,算是有一点慧根,后来成为文学家。司马光小时候能够砸缸救人,也有一点慧根,以后成了大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人有慧根,会在小时候显露出来,但要善于护持,善于读书,善于写作,尤其善于思考,才能让慧根发扬光大,或者说从慧根生发出一些智慧,最终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倘若没有慧根,一个人就显得有点笨。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一样,有点愚笨,但并不傻,只是被那些聪明人看成是傻。倘若这样的人能够系心一处,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就有可能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干成很多聪明人干不成的大事。就好像愚公移山一样,要世世代代完善,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座神搬走了两座大山,证明愚公移山是有效果的。郭靖专心致志练习“降龙十八掌”,最终练成了这种神功,算是打遍天下,成就一世英名。在反复练习中,愚笨的人会被强化,也就是增强了记忆。重复一些语言或动作,可以对人形成强烈的刺激,这种强烈的刺激可以激发他的慧根,让他变得聪明一些,尤其在重复的语言或动作方面,会有独到的见解,也很容易在这方面成才。
倘若一个愚笨之人背不过课文,反复背诵,背上一百遍,就有可能背过,再用这样的方法背其他的课文,就很可能变得轻松起来。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他用了重复记忆的方法,受到了强化刺激,最终增强了记忆,其实就是激发了背课文方面的慧根。或者说他把慧根生发的智慧应用在背课文上,最终背过了课文,而且会背过很多课文。一个木匠做门窗,总是学不会,师父就让他专门干一项工作,不是划线,就是找平。在做基本工作的过程中,他重复不同的动作,每天重复,对自己形成了强化刺激,最终某一刻他恍然大悟。心中有了门窗的形状,按照这样的形状来制造,就弄成了非常结实的门窗,也比较漂亮,算是做成了木匠。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慧根似乎有这方面的功能,就是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做事的整体框架,在说话之前已经有了极强的语言逻辑。
说一个人笨,是因为这个人思维不够敏捷,在做事之前没有做事的整体框架,在说话之前没有说话的语言逻辑性,就很容易表现得笨手笨脚,拙嘴笨腮。倘若一个人有一点慧根,就可以在做事之前构想做事的整体框架,或者说在内心谋划做事的逻辑,按照这样的逻辑,一步一步去完成。外国人喜欢造计划,会按照计划做一些事情,即便是天大的事,也能在一步一步的做事过程中逐渐完成。这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而国人大多没有这种科学精神,不喜欢在做事之前谋划,也不喜欢按照计划走,认为计划很容易出现变化,不如随机应变,而真到了变化的时候,人又没有随机应变的本事,就很容易被事情弄得团团转,而不是人在办事了。倘若一个人有一点慧根,就可以从这一点慧根生发开去,在做某些事的时候得心应手,即便反复揣摩,也能逐渐掌握,甚至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人不可能从事很多职业,大多数只能从事一两种职业,而这一两种职业是人自己挑选的。人在选职业,职业也在选人。有人会做木匠,做的木匠活非常好,就被人们认为在做木匠方面,他有独特的慧根;有人学习成绩非常好,就会被认为在学习方面有慧根;有人善于搞科研,有科研成果出现,就会被人认为在科研方面有慧根;有人善于打拳击,还在拳击比赛中拿过奖牌,就被人认为在拳击方面有慧根。人从事某种职业,反复揣摩,做出了杰出成就,就会被人认为有慧根,尤其在干职业技术工作这一方面有独特的慧根。其实,慧根的显现是人智慧的显现,而这种智慧是在学习和传播过程中获得的。人并不会天生具备某种精神,也不是天生就干某种职业的人,而是在后天强化刺激之下才激发了慧根,让慧根发出了一点点能效,最终表现在工作方面,表现在说话办事方面。传说列宁的脑含量比较大,比一般人要大一点,只需要大一点就够了。还有人说他的大脑利用率比较高,比常人的5%利用率要高一个百分点,能够达到6%。只需要这一点就够了,就足以证明他比常人要聪明得多。
传说不一定可靠,但人在干某项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激发慧根,而不能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事,却越做越糊涂。人只要有一点慧根就够了,在某些方面会显得格外聪明,格外懂事。而这点慧根的激发是靠某些环境刺激的,也靠其他人刺激,只要被激发出来,就会在某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倘若没有被激发出来,那么只能说这个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没有遇到好的伯乐,也没有遇到适合他的职业,他需要主动寻找,被别人赏识,而且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就一定会发挥慧根的作用。只是有一点慧根发挥作用,就可以让这个人变得成绩斐然,甚至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