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成魔,一莲化神。一个东方神话的叛逆与救赎。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百亿,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便是用七彩宝莲和“藕粉”来恢复哪吒和敖丙的肉身。这一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西游记》中收伏金鼻白毛老鼠精那几回,孙悟空在无底洞里发现了供奉李天王和哪吒的牌位,顺藤摸瓜上天大闹天王府时,书中有一段哪吒身世的描述:“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愤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原来,在老故事里,哪吒的肉身并非因天劫被毁,而是源于一段深刻的父子恩怨。

《封神演义》中,李靖与哪吒的父子矛盾被描绘得更加曲折,冲突更加剧烈,哪吒为解四海龙王对父母的寻仇逼迫,“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师父太乙真人用莲叶、荷花为哪吒重造肉身,哪吒为报父亲李靖捣毁自己灵庙之仇,一路追杀。最后多亏燃灯道人赐给李靖玲珑金塔,靠法宝的权威,才稳住了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

“析骨还父”溯源

这对父子的恩怨情仇,是元明以来哪吒传说的核心情节。而早在宋朝,这故事的鳞爪端倪就已广为流传。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曾写过一首《哪吒》诗,其中提到:“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这里的北方天王,正是托塔李天王的原型——四大天王中镇守北方的毗沙门天。更早的禅宗语录中,如宋代《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也提到:“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花上为父母说法。”又有《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六中说:“哪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哪吒本来身。”这些零星的记载,正是后来《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的源头。



(明)西藏贡嘎曲德寺壁画中的毗沙门天

尽管僧俗两界都在流传毗沙门天王的故事,但真正的来源连熟读佛典的和尚也摸不着头脑。北宋禅宗辞书《祖庭事苑》中有一条“哪吒”词条:“丛林有析肉还母、析骨还父之说,然于释教无之,不知依何作此言。”这看起来像是佛教故事在本土的二创魔改,于是有些对哪吒神话的解读大胆提出:哪吒剔骨还父,象征对中国封建社会父权的反抗……

然而,从故事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哪吒父子恩仇的原型并非什么拜佛不拜父的狂子,也不是不惜割裂肉身反抗父权的叛逆,而是源自一个古印度的孝子传说。在北魏翻译的《贤愚经》中,曾讲述过一个孝感动天的善生童子的故事。七岁的善生童子出生王家,大臣谋反,善生童子与父母三人逃难途中,粮食匮绝。眼看三人都要饿死,童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父母充饥,直至浑身肉尽,濒临死亡。天帝被善生童子的孝行感动,现身在骨肉剔尽的童子面前问:“汝能以身供养父母,得无悔恨于父母耶?”童子回答:“我今至诚供养父母,无有悔恨大如毛发。”天帝与诸神感叹不已,于是施法让善生童子的肉身恢复如初。

善生童子割肉奉亲,是释迦牟尼前世的本生故事,本来与哪吒没有关系。之所以会移花接木,逐渐流传为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关键在于人物名称和形象的相似性。



毗沙门天赴哪吒会线稿

在元代杂剧《哪吒三变》中,主角哪吒一登场,便有这样一句开场白:“吾神乃善胜童子是也。千百亿化身。实乃哪吒三太子。”这里的“善胜童子”也是释迦牟尼在经典中的诸多名号之一。“善胜”与“善生”在唐宋以后的读音相混,再加上本来都与释迦牟尼相关,一般人不精熟原典,自然就把两个故事里的不同童子名字混而为一。这就好像《西游记》里的红孩儿,人物原型原本是母夜叉鬼子母的小儿子爱奴,最后却在小说里和本来不搭界的善财童子合体。改编故事不求精确,只求效果,只要是小孩童子,我还管你是哪家的……

后世最为人熟悉的神话童子就是哪吒三太子,不仅佛教喜欢他,道教也喜欢他,老百姓更喜欢他。佛经中那些代表着美好寓意的童子名号,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加冕到大家最喜闻乐见的哪吒身上。名头被借用了,事迹也被借用,这不就是名正言顺的事么?佛祖的本生故事就这样被哪吒夺走了主角光环。

父子反目的原因

“析骨还父”的故事来源本来是救父,怎么改到哪吒身上就变成要弑父呢?如果不是尘封千年的莫高窟藏经洞重新开启,个中原委可能会永远石沉大海。

哪吒一家的故事,原是经过丝绸之路的茫茫沙海,从遥远的天竺、西域传入中土。佛教传说里,哪吒是四大天王之一北方毗沙门天家的三太子。而哪吒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也是托了父亲毗沙门天的福。毗沙门天除了是经文中的佛教护法神,在民间信仰里,更是以保佑军事胜利的战神和保佑财富的财神得到唐代人的热情尊奉。盛唐时期不空三藏译《毗沙门仪轨》里说,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常随天王左右,手持宝塔,护持佛法。这听起来就是一副父慈子孝的样子。



莫高窟146窟 毗沙门天赴哪吒会图

在更早期的南北朝《佛本行经》里,这对父子关系更是其乐融融:早期经文里哪吒的名字被翻译为那罗鸠婆,这个名字在梵语里的意思就是“可爱”。经文中说那罗鸠婆诞生在毗沙门天的宫殿里,满天神佛,皆大欢喜。

然而在纸面以外,哪吒父子之间却是暗流涌动。在敦煌这座壁画艺术的宝库当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图像。莫高窟的壁画里,有一类现在被称作“毗沙门天赴哪吒会”的画像,画面内容一般都描绘毗沙门天王跪托佛塔,塔内有小佛;天王身边有天女、童子、夜叉环绕;童子面貌丑陋,双手合掌顶礼膜拜。在莫高窟第72窟壁画还有榜题文字:“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请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入塔赴哪吒会”。

这“请佛入塔”的文字和图像,立刻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这跟《西游记》里讲的托塔天王手里的黄金宝塔层层有佛,显然有关。而在藏经洞里发现的一幅潦草的写卷里,学者们还发现一段人们闻所未闻的“哪吒会”的秘辛。这幅叫作《莫高窟功德记》的写卷,是对造窟壁画内容的一段简介,其中关于“哪吒会”的文字如下:毗沙赴会,掌请弥陀(此四字有涂抹),于时不来,哪吒案剑而待诛,闻请弥陀心欢喜。

大致意思是说:哪吒办法会,父亲毗沙门天迟到,哪吒生气,正要刀兵相见,却看到毗沙门天掌上有请来的阿弥陀佛,心生欢喜,这才化解一场血光之灾。这冲突不就与苏辙《哪吒》诗里“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合上了么?而“哪吒会”壁画里那个相貌丑陋的拜佛小童,很可能就是狂子哪吒。

“哪吒会”的故事不见于正典,敦煌的壁画和文字记录,反映的更多是一种民间传说,这就仿佛现代寺庙里也时常见到《西游》取经的图画或雕塑,只要老百姓喜闻乐见,形象出处是否严谨不重要。另外,“哪吒会”的故事,本身还可能有更早的来源。

毗沙门天的形象,来自于更加古老的印度神话的财神、北方守护神——俱毗罗。这两个神祇的形象之间,至今还能看出承袭的痕迹。北方天王的形像有时会手托一只貂鼠,在《封神演义》里,这就成了魔礼寿的法宝花狐貂。这只貂鼠来历可不一般,它原来是财神俱毗罗手里的吐宝鼠。在中亚和印度的传说里,有一种皮毛会粘上地底金沙的貂鼠,因为这种特殊本领,它就成了当地民族心目中招财进宝的财神小帮手,所以俱毗罗的画像雕塑一定会有这只吐宝鼠。吐宝鼠,也就是毗沙门天从俱毗罗变来的一个明证。



公元10世纪俱毗罗沙岩造像,左手持吐宝鼠

在印度神话中,俱毗罗是仙人补罗私底耶的儿子,但他只崇拜创造天地的大神梵天,而不敬拜自己的父亲。结果仙人震怒,用自己的一半身体又造出了一个儿子,让这个弟弟去夺了俱毗罗的宫殿和财富。俱毗罗后来演化成了毗沙门天,俱毗罗父子反目的糟心家事,也一块被毗沙门天继承了下来,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敦煌,就成了壁画里的“哪吒会”;再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原,就成了“拜佛不拜父”的狂子;再结合“析骨还父”的善生童子的故事,万里辗转终于定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哪吒故事。

哪吒为什么姓李

哪吒本是印度来的,怎么又姓李了呢?托塔天王李靖,脱胎于毗沙门天。作为武庙十哲之一,武德充沛的李靖跟战神毗沙门天确实有一比。在唐朝,李靖就已经逐渐被神化。《册府元龟》记载长安有李靖庙,宋代《翊圣保德真君传》里也提到:“山下李靖庙中,有狐鬼数十。”《太平广记》引《续玄怪录》里说李靖年轻时曾帮助神仙行雨,而《原仙记》里李靖干脆就成了赐人仙药的神仙。这些故事都与道教有关,那李靖怎么会转岗当上哪吒的爹呢?这关系也得追溯到丝绸之路上,从新疆的于阗扯起。

于阗国,在玄奘《大唐西域记》里称为瞿萨旦那国,据说其国王自称是毗沙门天的后代。根据在20世纪30年代在新疆发现的“大唐毗沙郡将军叶和之墓”碑写有“贞观十年九月三日”题记,可知早在贞观十年(636年),唐朝已在于阗设毗沙郡。毗沙郡之“毗沙”无疑是毗沙门天的略称。



《莫高窟功德记》

在敦煌莫高窟98窟中,有五代时于阗国王李圣天像。人像下有托脚地天,与毗沙门天造像一致,说明了玄奘所说的确有实据。于阗国王本姓尉迟,但由于在盛唐时期曾与唐代宗室联姻,《旧五代史》和《宋史》中的“李圣天”,自称李姓就是袭用了从前少数民族政权依联姻称汉姓的传统。于阗国王本来自称毗沙门天后裔,晚唐时又承用李姓,这很可能是毗沙门天姓李最早的说法来源,而后传入中原,又与已被道教神化的唐朝“战神”李靖结合,最后让哪吒太子也一同改了户口。



敦煌莫高窟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像

古典故事传说的改造,几乎都是由一段段曲折蜿蜒的历史蹊径发展而来。哪吒故事经历了历代不同的改编,直到今天票房过百亿的哪吒大电影,无不证明“传统加上创新”就是故事成功的秘诀之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