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是的,我们都渴望遇到朋友,关键时候能拉一把,幸福的时候可以一起分享。

可是人头涌动的大街上,谁才是真正的朋友呢?

现实生活中,多少朋友,也就看起来像朋友,为了利益,随时可以伤害你,抛弃你。

穿越时空,去唐朝看看,李白和杜甫这对朋友,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01

朋友,不论贵贱,平等互助。

大约是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遇了。

李白经过名人贺知章举荐,到翰林院混了一官半职,还多次被唐玄宗请到宫里,喝酒写文。

据说,李白在朝堂上,让当朝权臣杨国舅磨墨,高力士为其脱靴,出尽了风头。

赚够了名气,李白被赐金放还。

杜甫参加了科考,但是落榜了。他运气不太好,努力写文章,备考,但没有人欣赏,并且家道中落。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落魄的书生。但一点都不妨碍他们做朋友。他们一起游玩,从洛阳到梁、宋,还拜访了在种地的高适。

杜甫被李白高看一眼,倍感荣幸,写下“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过了四年,他们又一起相聚在兖州,寻仙访道,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通常,我们认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同类型的人,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是无法相处的。

我们也习惯把金钱多少、地位高低,作为评判层次的标准。

而真正的朋友,对于金钱和地位,名气,都会看淡。更加看中的,是精神层次,是共同目标。

能够在精神上碰撞出火花的人,那就是同层次的人。乞丐可以和富豪对话;达官贵人和农民也能握手。

战国时,宰相惠子和普通人庄子;春秋时,穷小子管仲和富人鲍叔牙。他们成为朋友,也说明了精神层次很高的人,不论贵贱,都会平等相待。

相比之下,那些精神低劣的人,只会嫉妒你的钱财和位置,背后利用你,而不是和你做朋友。



02

朋友,不需设防,无话不说。

杜甫写了很多的诗,点赞李白,表达自己是李白的铁杆粉丝。

把李白当兄弟:“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把李白当成神仙:“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把李白当成酒仙:“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据统计,杜甫给李白,写了四十多首诗,多数是优美的,发自内心的。

可是李白,却只是回复杜甫几首诗,并且口气也不太好。

李白说:“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大概意思说,看你的样子,带着旧草帽,还瘦瘦的,写几首诗,也是苦哈哈的样子。

为什么被李白轻视之后,杜甫仍旧不离不弃?

不难发现,真正的朋友,是无话不说的,可以点赞,也可以批评,还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实话。丝毫不虚伪,不刻意。

古人云:“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那些故意诋毁你,吹捧你,扭曲你的人,那才是可耻的人。尤其是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你把他当朋友,那你就会被他捧杀,利用。

朋友交流,用真实的面目示人,就算是脸上的伤疤,也不要遮挡;内心的烦闷,可以一股脑地说出来;开个玩笑,可以解闷,不会有人曲解。

一句谚语说得好:“有朋友的人像平原一样宽广,没有朋友的人却像窄狭的手掌。”

放宽心,接纳对方的一切,不需要设防,交流就特别轻松。



03

朋友,不在身边,就在心间。

有人说:“朋友情,是阶段性的感情。”

朋友不同于夫妻、兄弟、父母和子女,也不是同乡。走散是必然的。

李白和杜甫分手的时候,李白端起酒杯,先干为敬,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喝完酒,彼此奔赴前程,加上安史之乱,生活困顿等原因,他们再也没有重逢。能持续保持友情的,是偶尔的书信往来。

两个人分别了很久之后,杜甫写下《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都是一把年纪的人了,头发也白了,但仍旧可以想起年少轻狂的样子,这就足够了。

所谓朋友归来,不在眼前,就在心上。

极难有朋友,会陪伴你一辈子,他们都是陪你一程。但这不妨碍,一程也是一生。

就像作家阿摩司·奥兹所说的:“安静、稳定的友谊,不需要不断进行情感证明,也不仰仗我们多久见上一面。”

很久不联系,但是忽然收到对方的消息,仍旧百感交集,这就足够了。



04

《南濠诗话》中说:“李太白、杜子美微时为布衣交,并称于天下后世。”

朋友,就是在千千万万的人群中,遇到那么一两个真诚同行的人,可以丢掉面具,真实交流;可以在余生留下淡淡的回忆;可以在相处的时候,抛开身份和名气,不在乎衣着褴褛。

朋友,一边遇见一边再见,一边期待明天一边回忆昨天。

愿你我,带一颗真心,遇一份真情。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