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形式,以精炼的文字、工整的对仗和深邃的寓意,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智慧。
中国民间素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对联”的说法,一副恰到好处的对联,既能彰显行业特色,又能传递文化深意。
茶馆门口常贴“茶香飘四海,水韵润千家”,彰显出了茶文化,又体现出了茶馆的待客之道;酒楼门前挂“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以夸张手法勾人食欲;药铺的“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更是以仁心仁术打动人心;理发店的“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对联更是一语双关,紧扣行业特质……
在三百六十行中,有一行就比较尴尬,就是生来病死中的死有关联的生意,这不一家棺材的店的钱老板,就深陷了这般尴尬的境地。
钱家棺材铺是临安镇的老字号,传到钱老板手中已是第三代。钱老板为人厚道,棺材用料扎实,雕工精细,可无奈这行业特殊,人嫌棺材铺晦气,宁可绕远路也不愿从他门前过,生意日渐冷清。
钱老板看着别家店铺门前张贴的对联,生意都红红火火的,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愁得整日叹气的钱老板也一拍大腿:“别人家贴对联招财,我试试也给自家棺材店写副对联,说不定能吸引些顾客呢。”
这行业若写得直白如“寿材齐全,价格公道”,难免令人忌讳;若过于隐晦,又难以招揽生意。
知道这事比较难,钱老板花重金求联,可是征的十几副对联,要么词不达意毫无文采,要么无法体现棺材店的特点,就是体现出了不是“黄泉路上好相伴”太阴森,就是“阴阳两界通大道”惹人骂。
这样的对联贴上去适得其反,气得钱老板直跺脚。
这一日,钱老板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瞥见对街布庄新挂的对联“织就云霞锦,妆成锦绣春”,引得路人驻足夸赞,他愈发心酸:“同样是做生意,怎就我连副对联都写不得?这可怎么办才好呢?“
正发愁时,镇上来了一位落魄书生。此人姓周,常在茶馆替人代写书信。
钱老板听闻此人通晓诗文,便揣着五两银子找上门,好言拱手道:“先生若能写出一副不招人骂、又能招财的对联,这银子便是酬劳!”
周书生沉吟片刻,忽然笑道:“棺材铺的对联,须避‘死’言‘生’,藏哀寄福。”
他踱步至窗前,望着街上熙攘人群,忽而吟道:“人无千岁寿——”钱老板一听急了:“这不咒人短命吗!”周书生摆摆手,蘸墨挥毫写下下联:“我有万年福。”
钱老板盯着对联直愣神,周书生徐徐道来:“上联道尽人生无常,下联却以‘万年福’暗指棺木——楠木耐腐,可保尸身千年不坏;福泽绵长,是愿逝者安息、子孙得荫。”
这番解释让钱老板豁然开朗,他拍案叫绝:“好一个‘万年福’!既不说破棺材,又把丧事说成了福事!”
古人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礼记》有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上联“人无千岁寿”以冷静笔触点破生命规律,下联“我有万年福”则化哀戚为庄重——棺木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子孙对先人的敬重,是“福泽后世”的象征。
这副对联的妙处,正在于它契合了中国传统生死观,周书生还特意选用楷书写就,字迹端正肃穆,与棺材店的气质浑然一体。
这副对联一贴出,立刻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观看,对这副对联赞不绝口。不出半月,钱家铺子名声大噪,连邻县的人都慕名而来。钱老板乐得合不拢嘴,给周书生封了双倍酬金。
“以达观之言,化忌讳之事”,一副对联让忌讳之事变得庄重,让生死命题透出智慧,也让这一对联成为行业对联的典范。
如今当人们谈论起传统文化如何化腐朽为神奇时,这副悬挂在棺材店门前的对联,依然是最生动的注解。
方寸之间,藏着乾坤,便是对联的魅力之一。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