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陈女士在万航渡路中行小区的家中遭遇惊魂一刻:扫地时,她竟踩穿了楼板,掉到了楼下邻居家。事后,小区物业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楼板断裂的原因可能是木结构承重梁被白蚁蛀空了。万幸的是,陈女士和邻居都没有受伤,但此事也将老建筑的白蚁危害问题推至台前。
陈女士家所在的这栋建筑始建于1929年,已历经96年风雨。事发后,物业公司着手修缮:拆除了三楼地板,重新加入钢结构加固,并在白蚁肆虐的重点区域喷洒药物。然而,安全隐患能否彻底根除,仍是未知数。
饱受蚁患困扰的,并非只有中行小区的居民。上海保留了大量砖木结构历史建筑,其中不少仍在作为民宅使用。它们中有不少“百岁老人”,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但同时患有“老年病”“慢性病”,年久的木质结构建筑成为白蚁的“理想栖息地”。如何防治白蚁、消除隐患,已成为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上海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各区都设有专业白蚁防治机构,在“随申办” “上海物业” “上海住宅物业网”等小程序与网站上都能查询。然而,面对数量庞大的老建筑,白蚁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白蚁刚筑巢时规模小且隐蔽。有专家说,当人们看到白蚁分飞时,它们已经筑巢好几年了,房屋木结构可能已被啃噬得千疮百孔。一部分居民对白蚁危害的认识不足:对木质材料表面不规则水渍状变色、墙上“泥线”等特征并未及时觉察;发现白蚁后,往往会自行喷洒杀虫剂,导致蚁群分散,防治难度变大。
另一方面,白蚁防治尚缺乏长效机制。上海气候湿润、白蚁繁殖力极强,即使专业机构上门灭杀,蚁患也很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死灰复燃”。许多老宅年代久远、产权复杂,防治责任不明晰,修缮资金不足。物业公司也存在技术局限性,只能局部修补,无法彻底修复白蚁筑巢导致的结构损坏。
白蚁防治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城市治理的考验。
首先,房管、绿化、属地等有关部门应协同合作、建立机制,加大对白蚁的灭杀力度。针对一些蚁患频发的高龄建筑,应优先处理、整体处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白蚁分飞繁殖的关键时期、关键区域,应打好有害生物监测防控的“攻坚战”,压缩白蚁的生存空间。
其次,应落实好主体责任,开展群防群治。根据《上海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办法》,房屋所有权人是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需履行白蚁防治义务。居民是房屋安全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平时应做好干燥、通风工作,定期清理杂物,避免房屋空置。物业服务企业和白蚁防治企业,也应进一步规范服务,提升技术水平。
再者,应当做好常态化、精细化管理。近年来,上海探索建立红色建筑白蚁危害勘查长效工作机制,包括布设白蚁诱饵装置、邀请专业机构实地勘察等,相关成功经验也可以在民宅复制推广。物业、居委等应加强对小区公共区域的日常巡查,做好预警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依托数字化手段,建立“一栋一档”,定期开展“体检”。
最后,探索建立兜底和预防机制。对于白蚁防治存在困难的老旧小区,应提供托底保障。对于新建房屋,也应做好预防工作。外地已探索一些经验,例如,在成都,凡是与属地住建部门白蚁防治单位签订了《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合同书》或《城市房屋白蚁预防公共服务协议》的房屋建筑,“15年包治期”内发现白蚁危害均由属地白蚁防治单位进行义务灭治。
老房惊魂,“蚁穴”不容小视。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期待多方携手构建长效防控机制,更好守护居民居家安全。
原标题:新民述评|一脚踩穿楼板,莫等“蚁穴”变大坑!
栏目编辑:顾莹颖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