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老生常谈的人生话题。人的一生就是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有许多人能够接受死亡,但却无法接受衰老带来的问题。

“如果衰老带来的是丧失尊严,那我宁愿死亡。”这句话说出了许多老年人的心声。

衰老比死亡更可怕?死后的世界未知,但衰老却是能看到的已知。

衰老会让人体机能逐渐衰弱,带来的病痛不仅会损害身体,更会打击老人的尊严。

世人总爱用能否创造价值去评估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评估这个人是否能给社会带来价值,人需要用自己的价值去换取生存资本。

成家了之后,会评估这个人能否给家庭带来价值,人需要用自己的价值撑起自己的家庭。

有了孩子,会评估这个人能否让孩子健康成长,人需要用自己的价值抚养自己的后代。



价值,捆绑在一个人人生的始终。这是不可避免,且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人们不断去创造和体现的。

人主动或被动的失去价值,那么就会逐渐被社会边缘。因为社会中充满了竞争:资源竞争,生存竞争和生育竞争。

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交换场,人们都在不断“需要”和“被需要”。只要人活着,就会被价值裹挟着往前走。

而老人为什么不害怕死亡却害怕衰老?

因为人死如灯灭,死后就不会再谈论价值与否,并且死后的世界是未知的。

而衰老确实能够看见的“不被需要”。现实残酷的状况是,人老了之后,价值逐渐减小。

身体机能减弱导致他们不再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社会的核心是能够创造价值的人,也就是青年人和中年人。

老年人就自然而然的被边缘化了。甚至如果行动不便,所遭遇的情景将会更残酷。

他们不仅会因为无法创造价值而被社会边缘,甚至因为无法行动而失去尊严。



在上海的一家养老院,受访者王奶奶在镜头面前说出了养老院的真实情况。

他们房间一共4位老人,只有她可以生活自理。其余三位老人活着就像劳改犯一样,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护工决定。

他们没有娱乐活动,甚至连翻身都需要护工记得才行,有粗心的护工忘记,他们甚至只能平躺一天。

当你每天解决生理问题都需要在床上,护工随意的剥掉你的衣服擦洗身体,连翻身都需要别人帮助。

这样的衰老带来的问题,是会由外而内狠狠将尊严打破的。

当记者问起王奶奶他们为什么会住在养老院,家中儿女的近况时,王奶奶的脸上露出了无奈又麻木的神情。

其实记者不问,我们也可以大概猜到。孩子们正在社会中创造价值,老人就只能被托管到养老院了。

这就是老人进入衰老的阶段时,遇到的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养儿不防老。



父母养大孩子,却在老年的时候得不到该有的赡养。父母尽了父母的责任,孩子却没有走向应该的道路。

这就是现在社会普遍的残忍真相。

一个人在“社会中创造价值”、“成立一个家庭”、“抚养后代”的过程中,会被各种责任推动。

老了之后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同样的责任心。

因为他们习惯了做父母的一直在付出,习惯了自己是父母的责任。

不习惯身份的转变,也不曾意识到身份的转变,所以就会用各种理由将父母送到养老院。

老人由于被社会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又在孩子身上得不到应有的情感,自我认同感就会变得非常低。

经常会有老人出现消极的言论,例如:“活着没意思”、“老了,没用了”等等。

这就导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老年人患上了抑郁症。

这并不罕见,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老年抑郁群体占所有抑郁群体的30~45%。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占比。



老年人作为我国比重逐渐增大的人群,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不该忽视。

就算从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占的比重非常低,但老年人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人无法逆转不断衰老的身体,却能够逆转逐渐消极的心态。

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对抗衰老和病痛的唯一方法就是乐观向上的情绪。

老年人无法创造价值,但他们本身对于社会来说就是价值。因为他们是时代的缩影,是价值的缩影。

我们无法改变老年人走向生命的尽头,但却可以改变老年人不断被边缘化的社会身份

我们可以逐量的让老人加入社会生产当中,例如可以做手工编花篮、参与文艺活动、读书讨论会等等。

老人不需要过多的照顾和迁就,而是需要尊重和注意。

固然逐渐衰老的过程和现实确实非常残酷,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课题,所以需要每个人都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