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幼年曾拜浙江汪某为师,等年羹尧发达时,汪某已经去世了。汪某去世后,家道便开始中落。
此时,年羹尧已经成了皇帝身边权倾朝堂的大红人,于是师娘就让儿子背着包裹从江南水乡一路翻山越岭去到风沙漫天的西北,希望年羹尧能看在他师傅的面子上留下这个孩子。
年羹尧也是凭借门荫入仕,他的父亲是湖广总督,有了长辈的助力,他走起仕途来自然也轻松许多。
科举考试中年羹尧接连榜上有名,因为他父亲在朝为官,当年康熙决定所有的大臣子弟全部都以三甲置身,最后年羹尧也以三甲的荣誉结束了自己的科举道路。
后来年羹尧就和其他几十名新科进士一同进入翰林院学习,同他一起的还有张廷玉,两个人也算是同窗好友。
年羹尧虽然对当官之事十分积极,但他的本性却不太适合在官场上行走,年羹尧性子高傲,寻常生活中总是不自觉的高人一等,而且他喜欢酒色之事,光是这两点就很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小辫子。
年羹尧对此倒是没有想过改变,毕竟他也算是年少得志,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最后实在是有人看不下去了,便好生相劝让改掉这个性子,在周围人的劝说下,年羹尧这才有所收敛,如果他不是收敛了一些的话,恐怕也不会得到后来的重用。
年羹尧最初的官职是文官,他做过监考官,也做过礼部侍郎,在日后出出使朝鲜的时候,年羹尧宣读了康熙的复立太子诏书。
有了这次外出经历,回国之后年羹尧就收到了重用,他康熙任命为封疆大吏,这样高的提拔让年羹尧意料未及。
他上表了多个奏折,在里边写尽了忠心之言,再三感谢康熙的赏识和恩典,最终用抛头颅洒热血之类的誓言表现出自己为国效命的决心。
任命下来后,年羹尧即刻启程去往四川,一路上他谨记为人要低调,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为他们解决问题。
在四川一行中,百姓们对他的评价很高,因为他拒绝当地官员的贿赂,不管是谁犯错都照罚不误,康熙得知他在四川的行为后对他更是赞赏有加,并且希望他能一直保持初心。
年羹尧在四川任职期间一直勤勤恳恳,不敢辜负康熙的众望,他把四川之前的腐败现象整治的一干二净,康熙对他达到了空前的信任。
在夺嫡大战中,年羹尧站队雍正,并且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雍正做侧妃,因为这层关系的存在,他在雍正的夺嫡的道路上帮助甚多。
雍正登上皇位后,年羹尧也成了皇帝身边的近亲,他被派到西北平定战乱,在西北的战争中,年羹尧威猛无比,西北在他的手中重新恢复了安宁。
至此他在西北的地位已经远超雍正,西北地区的百姓和小国只知道年羹尧不知道雍正,而年羹尧的欲望也愈发的膨胀了起来。
当他在西北稳定脚跟后,便有一个故人之子前来投奔他,来人自报家门后年羹尧就立马想起来他是谁。
这是他读书时期一个恩师的儿子,恩师去世多年,如今他的儿子不远千里的投奔自己,年羹尧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更何况恩师对他实在是不错。
看着眼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年羹尧让人把他带下去好生安置起来,随后便给浙江当地的官员写信,第二日年羹尧就派人把他送了回去。
男人以为年羹尧怎么着也会给自己找一个差事,但没想到他竟然把自己又送了回去,看来他是不想和自己扯上关系。
又是几个月的奔波之后,男人回到了家中,之前他居住的小房子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宅院,而当地的官员更是拿出了他此生都用不完的银钱交给他,这都是年羹尧吩咐他们的,银钱也是他派人送来的。
年羹尧知道男人和自己的恩师一样心无城府,这样的人在官场容易被人陷害,与其让他在仕途上挣扎,还不如直接让他后半生无忧,他也算是对得起师傅的一番教诲,师徒情分他也算是还清了。
信息来源:《年羹尧满汉奏折译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