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的今天,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圆明园慎德堂去世。
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道光帝”——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
他是嘉庆的儿子,乾隆的孙子,雍正的曾孙。38岁登基的他,是清朝首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句历史课本中对近代史最令人扼腕的描述,便始于他的治下。
在影视作品中,他因签订《南京条约》而在供奉着列祖列宗牌位的太庙前长跪不起,心中的愤懑和愧疚仿佛可以溢出屏幕,传递出一种窒息的悲怆感。
《<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
(英国绘制)
中英《南京条约》原件
他是一位极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的勤俭节约在封建帝王中难得一见,据说他每餐都只食四菜一汤,身上的龙袍补了又补,对待公务也十分勤勉;另一方面,他被人广为诟病虑不及远,对当时社会腐败程度的认识、对改革举措的长远规划、对英军实力的错误判断、对先进技术的忽视,都暴露了他治理国家的短视和不足。
但如若真的让他为这一切“买单”,也有失公允。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道光帝本人还是他所在的中国是否做好了迎接的准备。
当内忧外患同时袭来,即便能够洞悉时局,又真的能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吗?这种假设性的问题,对于历史人物来说或许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可言。
道光(1782-1850)
一个国家如果在军事和外交上表现不佳,伴随着的一定是内政的失败。实际上交到道光帝手中的,已然是一个不复当年光景、面临严重问题的局面,固化的官僚体系带来的腐败和赤字,难以通过厉行节约和整顿吏治来解决;表面看鸦片带走了大量的白银,实际上人民健康体魄与心智的缺失,才是这个王朝开始崩塌的症结。正如中国近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对道光帝的评价“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对于晚清时期的中国,总有很多的人和事让人们意难平。那时的“列强”或许现在已不再强大,那时丢失的也都陆陆续续回归,但我们仍然在不断地探寻和反思,从那些几近触底的民族危难中取得的历史教训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发展。
《道光传》
《嘉庆传》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