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1799年),大清帝国的天空骤然变色,乾隆驾崩的第五天,嘉庆帝便雷霆出手,将长达二十年的“权臣之首”和珅打入大牢。
一夜之间,那个曾经财权滔天、连皇帝都得礼让三分的“二皇帝”,成了阶下囚。短短十几天,他的罪状铺满了嘉庆的御案,二十条大罪,条条致命,满朝文武无人为他求情。
所有人都知道,和珅死定了。
可就在他行将就木之际,他却并未苦苦哀求,甚至连自保的意思都没有,而是转头对隔壁牢房的狱友福长安,托付了一件事——
“你若不死,出去后帮我办件大事。”
这件事究竟是什么?他为何临终仍心系此人,而不是自己的生死?
一、从宠臣到阶下囚,和珅的权力巅峰与崩塌
作为乾隆朝最炙手可热的大臣,和珅的一生堪称封建官场的“天花板”。
乾隆亲自为他儿子赐名,甚至将最宠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他,直接让他成了皇亲国戚。朝堂之上,他一人独大,嘉庆即便贵为皇子,也只能靠边站。
这种地位,已经不能用“宠臣”来形容,更像是乾隆的影子,甚至在民间还有“九千岁”的戏称。
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一死,嘉庆便毫不犹豫地对和珅举起了屠刀。
短短五天,弹劾奏折堆满了御案,嘉庆毫不手软,查封他所有资产,结果发现他的财富,竟然相当于朝廷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同时,剥他的一切权力,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阶下囚不过数日之间。又罗列二十大罪名,每一条都足够让他人头落地。
和珅,彻底输了。
二、狱中托付,和珅最后放不下的竟然不是自己的儿子?
被打入天牢后,和珅已经明白,向嘉庆求饶毫无意义,他的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他心里还有一桩未了的心愿。
狱中,他的隔壁牢房关着另一个人——福长安。
福长安是何许人也?如果和珅是大清第一贪官,那福长安就是第二。两人狼狈为奸多年,可谓同一条船上的兄弟。
可和珅知道,福长安不会死。
因为福长安的身份太特殊了,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傅恒,乾隆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的姑姑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皇后,天下皆知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深情。他的哥哥福康安,更是乾隆最看重的将领,战功赫赫,被誉为“文武双全的少年英雄”。
所以,即便嘉庆要清算,他也不敢真的杀福长安,最多就是让他远离权力中心。
和珅看透了一切,所以,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福长安身上。
他缓缓开口,对隔壁牢房的福长安说:
“你若不死,出去后帮我办件大事。”
福长安大惊,问道:“何事?”
和珅闭上眼睛,叹了口气,轻声说道:
“照顾我的侄子丰绅宜绵。”
三、和珅的最后一搏,侄子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命运
听到这个请求,福长安心中五味杂陈。
他以为和珅会让他帮忙复仇,或者偷偷藏匿财富,为和家留一丝血脉。
可他没想到,和珅唯一放不下的,竟然是自己的侄子。
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虽说是他的亲生骨肉,但同时也是驸马,是公主的丈夫,嘉庆再恨和珅,也不会对驸马下死手。
但丰绅宜绵不一样。他不是皇亲国戚,没有公主庇护,一旦和珅倒台,他就是最直接的牺牲品。
和珅的家族已然四分五裂,亲人们相继离世,他唯一能托付的,也只有福长安。
福长安听后,郑重地点了点头:“我一定尽力。”
事实证明,和珅的判断是正确的。
嘉庆对丰绅殷德网开一面,夺爵但保命,毕竟是皇家驸马,不能太过分。福长安在被放出后,立刻行动,帮丰绅宜绵减轻处罚,避免了被彻底清算的命运。
最终,丰绅宜绵没有被处死,而是被降为三等轻车都尉,虽然荣华不再,但至少活了下来。
失去了庇护的丰绅宜绵,被外放到边远的地方,没有人再愿意接触他,他的曾经辉煌,成了他无法摆脱的枷锁。
最终,他在嘉庆十八年,抑郁而终,带着满心的不甘,走完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