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可它的军事实力却与经济实力不匹配,甚至给人一种 弱不禁风的感觉。也正因为军事实力不够,所以宋朝不像其他强大的中原王朝一样能够有效应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导致辽、西夏、金、蒙古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崛起。面对这些强敌,宋朝宁愿通过支付岁币来维持和平,也不愿轻易开战,这是为何呢?



先来说说宋朝的军事状况。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靠陈桥兵变夺取了天下。所谓屠龙者终成恶龙,赵匡胤自然知道武将权力过大的危害,所以称帝后不久就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他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从武将手中收回到中央,并开始重用文人,专派文官担任知州来管理地方事务,还通过设立通判来监督知州,进一步削弱武将的权力。这之后武将的地位远不如文官,军队指挥权也被分散,导致效率低下。所以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去科举入仕了,而愿意投身军旅的人才则越来越少。以至于军队里高素质的将领和士兵越来越少,战斗力逐渐下滑。



再看看战争成本这一块。战争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其背后还有一笔难算的经济账。宋仁宗时期与西夏开战,于是招募了七万新兵,光给他们发伙食费、军饷、置办武器装备,就要耗费大量财政资源,这还只是士兵基础的开销,打起仗来的其他开销还没算呢!再加上宋朝军事实力弱,并无必胜把握,一旦战败,那不光损失士兵和物资,还会影响国家的声誉,打击赵宋的统治。反观给岁币,虽然每年都得给,但和战争的巨额花费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就拿宋辽“澶渊之盟”来说,宋朝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折合成钱也就70万贯左右,只占当时宋朝年财政收入的0.7%。而且宋朝商品经济发达,辽国、西夏等政权资源匮乏,他们拿到岁币后都会选择与宋朝贸易,因此宋朝的茶叶、丝绸等奢侈品远销周边,而大量的马匹、牛羊等畜牧业产品则流入宋朝,通过边境的榷场贸易,宋朝每年能从辽国获得约150万贯贸易顺差,这可比岁币多多了。



从政治角度来看,宋朝文官集团在决策层占主导地位。这些文官大多是科举出身,他们更倾向于用成本可控的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对战争的态度比较消极。而且宋朝君主一直秉持着 “外患不足虑,内乱实可忧”的统治理念,认为内部稳定比外部威胁更为重要。两宋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有四百多次,这让宋朝统治者意识到大规模军事动员可能会引发内乱,再加上宋朝历史上多次对外作战失败,被打怕了,所以主和派在朝堂上更有话语权。

另外宋朝的地缘战略形势也很严峻。失去燕云十六州后北方无险可守,面对辽、西夏的骑兵,以步兵为主的宋朝只能养更多的军队,采取被动防御的堡垒战术,这又会消耗大量资源。而且宋朝同时面临多个强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蒙古对峙,都需要多线防御,所以宋朝的军事力量被严重分散。



所以说,宋朝宁愿给岁币也不打仗,是军事、经济、政治、地缘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这一策略在短期内确实维持了和平,促进了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从长远来看,也让宋朝的军事发展受到抑制,最终为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