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儿童文学评审团”栏目,邀请童书爱好者们阅读《写童书的人》,分享被书中提及的创作者打动的瞬间。两位评审员均选择讲述阅读托芙·扬松笔下的故事的体验。
《神奇飞书》剧照。
本期书目
《写童书的人》
《写童书的人》,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主编,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4年9月。
评审员001:
高贵的疯子
读《写童书的人》有感
我在小学低年纪的时候读到了姆咪的故事,那时候姆咪还叫“木民矮子精”,虽然译者都是任溶溶。那是一本封面大红色的儿童文学合集,有三个故事:《魔法师的帽子》《太阳的宝库》和《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这三个故事是如此的不同,玛丽阿姨是绝对的酷炫,魔法奇迹一个接一个,《太阳宝库》是沉重阴冷的,以致于以后我一看到苏联的文学作品就害怕,而姆咪一家的故事是轻松温暖的。
等我长成了一个正宗的大人,有一天,脑子里冒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不断蔓延的枝叶霸占了所有的房间,覆盖了地面,触达到天花板,花朵在枝干上盛开又快速凋谢、结果,果实掉落,正好掉进一个人的嘴里。
“啊,我小时候好像在一个故事里看过这个场景,它叫什么来着?”
《魔法师的帽子》,作者: [芬]托芙·扬松,译者: 任溶溶,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8年3月。
后来我才知道记忆中的那一家人已经改名叫姆咪,作者叫托芙·扬松。等我再一次阅读他们的故事时,有点明白为什么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它充满自由的味道啊!
姆咪一家会因为嫌下楼梯太麻烦就架起绳梯,会因为厌烦待在一个地方就立马动身去海滩,也会因为找到了姆咪妈妈的手提袋而举办一场盛大的八月庆典,一切都是那么轻松自如,一点不内耗。《写童书的人》中写道:“与前两本战争中创作的故事相比,《魔法师的帽子》一扫灾难带来的压迫感。那是因为在战后重建的生活中,扬松的心也在不断地恢复活力,她享受着和平,并有了新的、秘密的爱情。”原来,我很幸运地读到了姆咪系列中最快乐的一本。
但扬松作品中的欢快自由并不是凭空而来、毫无根基的。“在战争期间,我觉得自己完全失去了希望,于是开始写作童话”“童话一定得继续,不能什么都没有。我要保护自己,但不拿王子和公主说事……”(《写童书的人》)
在战争时期,扬松经历着惊恐和离散的痛苦,于是她在故事中给自己建造了一个安全圆满的大家庭。姆咪的故事中也有惊险、不顺、担忧,比如一家人去海滩,结果遭遇了雷暴雨,魔法帽子里长出的植物堵住了家门,还有《姆咪谷的伙伴们》中的菲利钟克,她老担心大难临头,直到一场风暴真正来临。
《姆咪谷的伙伴们》,作者: [芬]托芙·扬松,译者: 任溶溶,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8年3月。
但故事里的人总能自如地应对和化解困难。有暴风雨,那就做好能做的保护措施,暴风雨最后总会过去,而且它还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斯诺尔克小子挖到了金子,失去头发的斯诺尔克小妞发现了木头女巨人。小时候的我看到他们捡到的东西时,激动、嫉妒到不能呼吸:“什么、什么?这么多好东西我该去哪里捡?”而长大后的我看到精心维护房子的菲利钟克失去一切后,竟然感到自由,能尽情地与海浪玩耍,这简直就是中年“出走”的召唤令,召唤我们这些大人们不要被那些苦苦经营的外在生活捆绑住自己渴望玩耍、自由的心。
菲利钟克心里说:“噢,我的美丽的、了不起的灾难……”
“生活是不平静的。”小嗅嗅心满意足地说。
我在故事中得到的稳定的情绪支撑,是生活中缺失的。小时候,我总是跟随着父母搬来搬去,有时是连夜搬家。为了能有自己的房子,需要借钱,于是又增加了负债的压力。即使一个小孩不需要负责还钱,但父母紧张兮兮对谈时,窝在临时的床——沙发上的我,内心的黑色旋风越来越壮大。
扬松靠写故事度过人生困境,而阅读姆咪故事和她人生故事的大人、小孩也能获得同等的能量。当我把姆咪和扬松介绍给现在的孩子们时,一个爱幻想的孩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她真的好自由。”
在《写童书的人》中,我清楚地知道了故事中的那些充满能量的场景,因为什么而被构建出来,还有一点令我特别意外,就是扬松的工作态度。在我的理解中,扬松是自由的,而自由的人可以想干嘛就干嘛。
扬松的确对自己的人生具有很强的掌控力,她可以选择停止能赚很多钱的漫画创作,住到无人的小岛,但她对待工作是认真、勤奋的,她是“一位把‘创作’放在第一位,‘爱’放在第二位的女性艺术家”。原来,艺术创作生命的长短不是依赖于捉摸不定的灵感,而是来自行动和坚持,这对于日常码文困难,时常借口于状态不佳的我,是另一重的情感支撑。
扬松用童话故事去写自己,用自己的人生去创造另一段故事,看完两个故事的我觉得,不管今天和明天怎么样,我都可以和姆咪一家一起欢唱:“一点都用不着担心和害怕,我们大家来日方长。”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陶陶
《写童书的人》:
为小孩子写大文学
翻开这本由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的《写童书的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顺着指尖流动到脑海,罗尔德·达尔、林格伦、托芙·扬松、安房直子、米切尔·恩德,毕翠克丝·波特、谢尔·希尔弗斯坦、新美南吉、安东尼·布朗……这些名字陪我度过了小学、中学,也陪我读完了大学、研究生。
我对阅读总有种不满足感,尤其对童书一直保持着特殊的感情。从上小学起,教室里的少儿读书角是我上学最大的幸福来源。初中的时候,我从镇上搬去了县城读书,当别的同学都在讨论着哪个明星帅气,哪个偶像唱歌好听时,我一头扎进县里唯一的一家书店,像《城南旧事》里的小主角一样,贪婪而热切地汲取书中的一切。我不怎么看当时流行的青春小说,最常翻的仍然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这一类书。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滋养着我,激励着我,让我爱上了阅读与写作。
童书在我的生命中很重要,而创作儿童文学的作家们就像是我的伙伴和精神导师,在给我感动之余,让我对自我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和全面。《写童书的人》这本书,带我了解了这些作家鲜为人知的一面。不同于我一开始的猜测——写童书的人大抵都是幸福快乐的。这些作家在不同时期或多或少经历过各种磨难,他们笔下的故事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氛围、个人兴趣、时代背景等息息相关。
在书中列举的所有作家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托芙·扬松的故事,“工作与爱”是扬松人生的座右铭,她出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里,似乎走上艺术道路是理所当然的事,母亲养家、战争伤害、绘画受挫,这些事情影响着扬松,让她不知不觉开始创作,希望能通过童话得到姆咪家庭的庇佑,她也确实做到了。
在她的作品中,隐含着对残酷战争的回应,对玩乐精神的怀恋、对温暖与爱的赞美。随着创作的深入,扬松名声大噪,但在她最巅峰时,她却放弃了和报业的合作,翻新了属于自己的房间,转向了自由创作。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扬松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对儿童的价值,于是在扬松心里,写作变成了和画画一样重要的事业,所以她笔下的故事越来越成熟。但在《十一月的姆咪谷》出版之后,扬松再也没有创作相关故事,转向了成人文学创作。
令我惊讶的是,作家不仅在创作上有着果敢和坚持,对生活也拥有着强大的行动力。五十岁时,她和人生伴侣图蒂奇一起,选择了一块无水无电的礁石小岛,从头开始建造木屋,每年五月,他们都会来到这座这与世隔绝又自由浪漫的小岛上劳作和创作,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三十年,直到晚年,扬松突然对海的风暴开始产生恐惧,于是她回到陆地生活,再也没有回去,就像她离开姆咪谷一样。扬松的经历就仿佛童话一样,她本人也如同童话中的主人公充满勇气,“永远坚持自己想要的,并果决地取舍”。
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童书大师们的儿童观、创作方法、创作经历等等,也看到了一个个不被定义和规则束缚的人生,这让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鲜活,甚至还被安利了他们比较冷门但同样精彩的作品。我和同届的朋友时常感慨现在的小朋友比我们幸运,可以轻易获取到全世界各地儿童文学的资源,童书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精美,除了引进书,国内的原创童书也在持续进步。
儿童文学虽然主要是面向儿童的,但仍然是文学,而文学归根到底是“人”的文学。人创造了作品,作品中不免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与理智。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困惑为何有些作家可以创作出那样精彩绝妙、受到小朋友热烈欢迎的故事,因为他们都是那样富有童心与激情。
最后用一句书中提到的罗尔德·达尔的观点作结:“很多为成人写作的作者是轻视儿童文学的,但写一本质量堪比优秀成人小说的儿童读物要困难得多。”感谢这些伟大的作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将他们呕心沥血创作的果实带给全世界的孩子们,他们都是真正的“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人,我期待着我们这个时代也能涌现越来越多这样的创作者。
阅读评分:9.5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写童书的人》得到了9.25分(满分10分)的评价。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撰文/各位评审员
编辑/王铭博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