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跟身边的人说,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是非常友好而又先进的了。当然,这是我作为亲友的身份跟他们在苦口婆心,他们也大多不会认可和接受的。因为他们的视角和思维跟我不一样,我也是能够理解的。

但我这么说一定是有我的依据和原因的。

我是喜欢写历史的,所以就从历史文化这里入手,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黎民百姓最痛恨那些世家大族、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就是说,阶级矛盾一直都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请问促成社会剧烈分层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朋友们,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仇富心理,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光顾着搁那仇呀、恨呀的,要学会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去解决问题、优化现状呀。



阶级分层其实是政治主导下的资源分配分层。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教育资源,中国古代为什么慢慢变成“寒门难出贵子”的悲惨局面?是寒门、平民、奴隶阶级他们不够勤奋努力吗?是他们没有动力干劲吗?是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吗?其实都不是!“贵子”其实是需要各种顶级资源去培育的,普通人除了上天随机赋予的天赋之外,其余方面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比如古代的入仕,大家可以去说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甚至后面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各种不合理,但是这些都是表象。随便怎么换游戏规则,结果都是一样的。

咱就跟你论公平公正的唯才是举吧!当时的教育资源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没有问世之前,光教材这一关就是很多人一辈子没法解决的问题,书籍那么珍贵,你们普通人有机会获取吗?能承受购买书籍的巨大成本吗?书籍被垄断的同时,熟读史书的文化人就更加稀缺而又昂贵了,普通人请得起老师吗?还有其他的一些受教育的成本就不一一罗列了。一个普通人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而一个权贵子弟从小就是被各种名师点对点地专业熏陶,怎么去比才华?



所以,我们很多人因为生活不如意而满腹怨气和牢骚,但压根不知道真正的问题点在哪里。老埋怨那些上层阶级搞关系、玩门路,人家真要恶心你,就跟你来一场专业考试,保证绝对公平的那一种,你们考得过人家吗?人家搞内部游戏是挺恶心的,但本质上是人家在降维打击底层阶级。为什么他们能实现降维打击呢?知识垄断嘛!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时候,看到一些底层人跟着别人搁那叫唤,读书没用,心里真跟扎刀子一样感觉深深的悲哀。人家在变着法子砸掉你们最后一点希望,你们却跟着搁那起哄,砸得好、砸得妙,这到底该谁去反思呢?



回到文初的那个问题上来,为什么当下是一个极好的时代呢?因为信息大爆炸,知识成本大大降低了,阶级差距虽然没有消除,却大大缩小了。中国古代,那么多政要、文豪、高官、巨贾,有几个是真正的平民出身的?但是近现代,这种比例无疑是大大地提升了。这就是教育普及、知识普及的巨大福利。

咱们有些朋友是接不住这种机遇的,信息爆炸、知识普及的大好时代,他们都把这种机会用到哪里去了?跟人抬杠钻牛角尖以表现自己的小聪明、沉溺于那些声色犬马的低级趣味、不加思考地到处唱反调……跟我小时候,农村很多家长为了省钱不送孩子去读书,把孩子的教科书放茅房里当解手纸或者放厨房里用来点火,是一个意思。

请大家一定要相信老易,只有知识、信息相对比较公开和透明的环境中,普通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去实现阶级跃升的。所以永远要保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健康、积极心疼。



网络上的东西和声音,鱼龙混杂,一定要保持理性思考,多看看信息源,多进入一些深入思考,便被一些混账东西制造一些精神快餐就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无痛人流了。

前辈先贤留下那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史料旧制,不是为了给大家胡说八道提供素材的,而是希望有缘人能从中悟到有益于自身优化的智慧。六经注我开生面,就是这个意思。



看多了有些居心叵测的人在网上肆意地诋毁、曲解千古丞相诸葛亮,咱们就再来解读一下陈寿先生的《隆中对》,看看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领悟古圣先贤的那颗拳拳之心、殷殷之意?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是对诸葛亮的出场介绍,大致意思是:诸葛亮当时在乡野之间搞农业,平时有点文艺青年范,喜欢吟唱《梁父吟》这样的汉乐府。他身高八尺,也算是一米八大个了,意思是外形条件也很不错。然后,诸葛亮平时喜欢自比为管仲、乐毅,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喜欢装叉,不信他这个鬼。但是,总会有识货的人的,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这种士族优秀青年因为跟诸葛亮相交甚深,所以一点也不认为诸葛亮在吹牛。



陈寿先生写这段话深层意思是什么呢?

第一,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只有相互对等的人才能相互识别,才能精神和思想共鸣,才能真正玩到一块去。所以,我们在现实之中,要想判别一个人的档次,看看整天跟他一起玩的是一些什么人就八九不离十了。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自知之明,那些比自己高太多的关系和缘分,没必要强行去攀附,没用的,人家看不上你就是看不上你;那些比自己档次差太多的人,也不值得自己整天跟他们厮混纠缠,维持起码的体面和谐,就行了……诸葛亮他跟那些不相信自己的村夫纠缠了吗?



第二,人不管处境如何,该有的情怀、心气还是要有。人这个群体其实很微妙的,你自己把自己当个人物看并不一定会让别人认可和接受,但只要你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个人一样看待保证会没有几个人会拿正眼瞧你的。要学会自娱自乐、自己给自己档次升级。得像诸葛亮一样,我就是喜欢吟唱汉乐府怎么啦?我就是觉得自己像管仲、乐毅那样有经世之才怎么啦?你们愿意信就信,不信我不强求,我主打就是一个自我认同……所以,我们现实中的人,不管生活如何艰难,该有的情趣还是要有,别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太干巴巴的了。当然,这种情趣不要是那种低级趣味。

第三、人不要轻易去委曲求全,要学会合理地待价而沽。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诸葛亮的社会背景其实不差,他完全可以在荆州政府找份差事的。他之所以宁愿在乡野务农也没有去荆州当差,就是因为他不想就这么跟现实妥协了,刘表不是自己的理想老板、荆州不是自己的理想舞台,自己当下又没有什么生存压力,那就再等等吧。酒香不怕巷子深,就看有没有明主闻香而来嘛。咱们现实中的人要怎么去借鉴呢?跟我们的大姑娘一样,不能左倾地搞不婚主义,但也不能右倾地搞恨嫁情绪,不急的时候,就心安理得地让自己活得更从容一点。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是在铺垫“三顾茅庐”的气氛和场景。好友徐庶已经到刘备那里上班去了,结果被刘备非常器重了。结果曹操曹老板店大欺客,我要人才,我要什么脸?他把徐庶的老母亲给抓,徐庶你赶紧给我从刘备那里辞职,你老母在我这等你团聚呢。徐庶忠孝难两全,便要辞别刘备了。但刘备终究是对自己不错,所以便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还特意帮刘备解锁了人才引进的正确操作方法。



这一段话同样有一些深层的社会现实意义,但为了控制篇幅,就不逐字逐句地给大家掰扯了,只讲最核心的两个。

第一个,我们很多人现在张口闭口就是大谈特谈什么经营人脉关系,其实这也没错。但是大家知道什么是有效的人脉关系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有效人脉关系都不多,基本上都集中在亲友、同学、老师这些人身上,还得是发自内心认可你的人。徐庶推荐诸葛亮,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同学之间的推荐嘛!大家想一想,如果诸葛亮不是跟徐庶一个层面的人,徐庶会推荐他吗?所以,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所谓的关系人脉都是给自己锦上添花的,很少会雪中送炭。别每天东拉西扯,强大自己才是王道。

第二个,我们现在很多老板都会讲重视人才,其实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徐庶为什么要刘备不能召见诸葛亮而又求见诸葛亮?因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一般都是很有个性的,老板要想让其为己所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和诚意。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摆谱装高冷。咱们在现实之中,甭管一个公司如何使劲宣传他们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只要头一次你就能感受到他们骨子里的傲慢,赶紧把那话给忘了,保准是不会真正重视你的。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个其实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了,其实也是职场的面试环节了。徐庶的话我信了,诸葛亮的面子给我了,三顾茅庐的诚意我按要求送上了……但我总不能当个冤大头吧?我要亲自验货。



刘备精心准备的面试题目是:如何在当前恶劣的市场环境下把自己那还谈不上正式起步的产业做大做强?实话实说,刘备这个面试题目有点强人所难了。你自己当时啥处境、啥基础、啥实力,心里没点数吗?一上来就问人家诸葛亮如何帮自己实现自行车变跑车,这不是漫天要价吗?

其实在现实的职场之中,老板设置这种顶级难题,打心里就是没指望作答者能给出满分答案的,只要你给出的回答过得去,让你感觉你有一定的性价比,就差不多是过关了。

这其实是职场博弈的一种常见思维,用顶级难题来作为验货标准。比如你去求职一个较高的目标岗位,一定会遇到顶级难度考验的。



但这些对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顶级大才诸葛亮来说,都不叫什么事,人家流利地说出了名垂千古的《隆中对》来。

关于《隆中对》,网上非议的声音很多,主要原因是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两相宜的黄金搭档后来光复汉室失败了嘛!这个咱们没必要去争辩和解释,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那些哗众取宠的小丑是不识货的,或者有些人识货但不愿意把一些精华体会分享给大家。



咱们先来逐字逐句地解析原文哈!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这一句在说什么?是在说总体市场形势。有序的天下被董卓那样的武夫给搅乱了,搞得有想法的豪杰纷纷割据自谋了,这是一个散装市场,是一个混乱市场。群雄并起,既是灾难也是机会。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这一句是在说什么?是在给刘备战略定调。市场虽然乱了一点,您也起步晚了点,但也不要灰心丧气。前面已经有一个曹操给你打样在先了,只要操作得当,咱们虽然失去了天时,但是可以依靠“人谋”去以弱胜强的。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一段在说什么?是在说当前客观、具体市场形势。北方已经被曹操给统一了,人家还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是实力上还是名义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那是咱们暂时绝对惹不起的;而东南的孙权占据江东,父子三代搁那生根发芽,基本盘已经稳固了,也是很难去撬墙脚的。这种狠角色只能暂时当朋友而不能当敌人。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是直接指出了目标市场之一——荆州。荆州这块地盘是天下腹心,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是四战之地,一般人根本就拿不住。比如现在的荆州之主刘表就迟早要把这块肥肉给吐出来。这是上天赐给你的好机会,您的意思如何?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还有益州那块市场也是机会大大的,因为地方资源丰富、易守难攻,是构建基本盘的天选之地。益州之主刘璋还是软弱了些,镇不住益州的场子。张鲁又在汉中虎视眈眈,益州换主的需求会很旺盛的。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这一段话其实就是战略规划书中最值钱的可行性分析了,包含了自身优势分析、实现路径等内容。刘备的优势是什么?江湖名声好嘛!混了个廉价“皇叔”证书,又因为讲信义而名声大振,这是招揽英雄豪杰的大杀器,可以解决人才需求的问题;如果能拿下荆州和益州,事业的基本盘也就有了。在稳住基本盘的情况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这是扩张发展;外结好孙权——这是外交联盟;内修政理——这是勤练内功,再等到天下有变——这是抓住机会,然后荆州、益州两线出击——这是路径设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是效果预设。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句,是格式化的总结,没有啥好说的。相当于“汇报完毕”一样职场用语。

刘备对诸葛亮的作答那是相当满意的,那家伙,立马就跟诸葛亮如胶似漆玩深情起来了。甚至搞得关羽、张飞都有点吃醋了。老大,你这不对呀!怎么瞅着你有点“喜新厌旧”的倾向了呢?刘备表示,你们别搁这吃无聊的飞醋哈。你们懂个屁,我得到孔明,就跟鱼儿得到水一样,以后别给我瞎叨叨了,我这一生的事业功名、辉煌腾达就全指望他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就是这么详细、严谨、丰富、精妙的一篇战略规划报告,有些人不愿从中去汲取营养,非要搁那抬杠、钻牛角,确实有点让人无语。



咱不多解释哈,就解释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人跟那说“庞统的只取益州比诸葛亮横跨荆、益两州”要高明?咱们就好好来唠唠这事吧!

刘备当时什么处境呢?天下的地盘都被瓜分完毕了,荆州和益州是唯一有机会占领的地盘。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有得选的情况下谁不知道挑好的吃?关键都没得吃了,还指责人家饥不择食,这就有点过分了。诸葛亮不知道荆州是四战之地吗?人家前面都明明白白地说了呀!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他真要独立,以荆州为突破口是他最优的选择,没有之一。



比如后面的孙刘联盟,刘备就是拿江夏刘琦的牌面去跟人家孙权谈的。不要荆州?不要荆州你连跟孙权他们坐一个桌子上谈判的资格都没有。

比如后面的进取西川,刘备进取西川之前为什么要借荆州(其实就是借江陵城)?看看长江水道线路嘛,没有江陵城作为水路发起点,能逆流而上走长江入川吗?人家分分钟就在江陵和夷陵关口卡死你了。借荆州,其实是一种信用贷款,没有荆南四郡和江夏郡,人家孙权凭什么把江陵借给你?最后还荆州不是也来了个湘水划界吗?还是把荆南四郡划一半出去平账了吗?

比如益州本来就只是一个守成之地、偏安之地,是没办法对外扩张的,古往今来,只有刘邦和韩信成功从那里打出去过,那还得感谢当时没发生武都大地震,嘉陵江上游的水路还能走。益州只是打战略支持,蜀汉要想北伐成功,最佳路径还真只能走荆州北上。

总而言之,井蛙不足语天。



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在浩瀚而优秀的历史教材之中学不到东西呢?主要原因就是只懂得生搬硬套嘛!跟教作业一样,人家告诉你解题方法,你说那是扯淡,那是瞎教,因为他们没有把解题步骤和标准答案给你详细写出来,导致你没办法不需动脑筋地照抄嘛!

其实像《治安策》、《平边策》、《隆中对》这些千古流传的经典策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化和思想瑰宝,但是瞧瞧被一些人给挑歪理给挑得,没法看了。再说一遍,人家是提供了一种顶级的解题方法,不是让你把它的答案搬到哪里都必须要正确。

真的,如果大家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读再多史书也没用,注定只能搁那不明所以地埋怨这、埋怨那,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