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航渡路320弄是一条浅浅的弄堂,弄内散落着形态各异的小楼,有两三栋联排的也有独栋的,大多是西班牙式的,也有几栋综合西式的,弄内26号曾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家。

嵇鸿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创作的《雪孩子》,人们称他为“雪孩子之父”,但很少有人知道《雪孩子》就诞生在万航渡路上。这个信息还是我从嵇鸿的女儿嵇伟处得知的。

文|惜珍

《雪孩子》之父的家


▲万航渡路320弄内26号是嵇鸿的家

我和嵇伟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友,1994年,嵇伟从《文汇月刊》辞职,远赴英国深造,1998年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担任节目制作和主持人。2023年夏天,嵇伟来到上海,我和她相聚在武康大楼底层的老麦咖啡馆。那天,她边喝着咖啡,边望着窗外武康路上的来往人流,悠悠地说:“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我想在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小时候父母牵着我的手在上海梧桐树下的林荫道上散步,还有就是整个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期,我出国前住在万航渡路320弄家里时的快乐氛围。”我得谢谢我的朋友老麦,他为我留了老麦咖啡馆仅有的两个面朝武康大楼拱廊里的位置,淮海中路的万丈红尘被阻挡在拱廊之外,可以让我和嵇伟不受干扰地安安静静聊天说事。那个下午,就着咖啡香,嵇伟和我谈起了她在万航渡路的家和她的作家父亲,我们一直聊到武康大楼沐浴在西下的夕阳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场景、氛围,嵇鸿老师的人生轨迹在我的心里一点一点复活,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嵇鸿夫妇与嵇伟

1967年,47岁的嵇鸿携妻子和三个孩子从南京西路和延安西路交会处的英式住宅搬进万航渡路320弄26号三楼寓所。那是一幢西班牙式双联洋楼,一楼门前有个小花园,花园里种了一些树和花花草草,其中有两棵夹竹桃,一棵开白花,一棵开粉色的花。两棵夹竹桃的树顶快到他家三楼窗口了,每逢开花时节,推窗就见夹竹桃满树繁花。嵇鸿寓所是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大房间,要住进一家五口人也是够拥挤的了,但在当年大多数住在城市中心的上海人都还蜗居着的情况下,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居住条件了。家里虽然有一张无锡老家带来的黑木大书桌,但嵇鸿的大量书籍只能屈居在床底下,幸亏房间门外有一个大晒台,给了孩子们活动的空间。


▲万航渡路320弄内

后来,经房管部门同意,开辟出三楼的阁楼部分,一家人才住得稍稍宽裕些。嵇鸿一家在万航渡路320弄一直住到1991年,嵇鸿许多深受小朋友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在那里创作出来的。见到嵇鸿的人都会感受到他身上温文尔雅的江南书生气质,而嵇鸿也确实是江南山水孕育出来的典型文人。

嵇鸿的父亲稽竹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任沪杭甬铁路段段长兼杭州城站站长,1920年,嵇鸿诞生在西子湖畔。10岁时,跟随辞职的父亲回到被誉为“太湖明珠”的江南水乡无锡老家。后来,他又来到上海读高中,高中毕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由父亲介绍,到中央监察院当了院长于右任的秘书。1950年,嵇鸿到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长秘书。一年后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逐渐成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当时,第一师范的王荫槐校长对嵇鸿说:“你应该换一个工作,不要再当校长的‘管家’了。”嵇鸿的儿童文学作品写得好,上海少儿出版社想邀请他去当编辑,但嵇鸿没去。那时,他已经深深爱上了儿童文学创作,为了能写出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他向教育局提出想调到小学当老师,但教育局没有同意。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把他调到市重点中学市西中学教语文。嵇鸿热爱这份工作,他在市西中学从1964年一直工作到70岁退休,可谓桃李满天下。嵇鸿退休后,许多同学依然和他保持密切联系,很多同学经常去他万航渡路的寓所看望他,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除了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嵇鸿也创作过许多散文,还有老上海题材的长篇小说《毒女》和《圈女》。他还创作了科幻小说《神秘的小坦克》《失踪的雪狮》以及童话《雪孩子》《神奇的七色光》《动物王国开大会》《小松树的梦》等深受儿童喜爱的作品。其中,《“没兴趣”游“无算术国”》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三等奖,《冰雕姑娘》获第二十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童话故事《雪孩子》。


▲《雪孩子》

《雪孩子》的创作源于1979年春节后的一场大雪。那天晚上,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下来,嵇鸿从家里的窗口看出去,只见万航渡路的屋顶上、梧桐树叶的枝杈间全被层层叠叠的白雪覆盖住,街道白茫茫一片。第二天早晨醒来,嵇鸿发现大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止,他从家里的阳台上往下看,见马路上有人正在清扫厚厚的积雪,他默默凝望着被扫起的雪堆,忽然想起自己童年时代堆雪人的游戏,恍惚间这些雪堆似乎已被塑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雪孩子。于是,他走出家门,走在雪后初晴的万航渡路上,太阳已经出来,照在身上感到丝丝暖意。他想起,雪孩子在阳光里是会融化的,在雪孩子短暂的生命中应该让他做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不该等太阳来将他一点一点融化掉。于是,便萌发了创作童话故事《雪孩子》的想法。回到家里,嵇鸿就开始创作了,他写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在积雪的冬天,白兔妈妈准备出门去找萝卜时,小白兔吵嚷着也要去,兔妈妈便堆了一个雪孩子陪他玩。后来,小白兔睡觉时,火烧着了小白兔的房子,雪孩子为救小白兔,奋不顾身地冲进了房子救下了小白兔,雪孩子却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幻化为一朵白云。《雪孩子》最初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成画册,大受孩子们喜欢。

由嵇鸿自编的文学剧本《雪孩子》于1980年由同在万航渡路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动画片,当年获文化部大奖,并获得了百花奖。《雪孩子》还被选入《世界金奖童话库》和《中国经典童话》。嵇鸿以写诗的感情来创作,用抒情的笔调来描写,他的童话作品具有构思巧、意境美、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等特点,而融于其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便随着童话的魅力悄悄地潜入小读者的心里,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令读者终身受益。在嵇伟记忆中,那时,经常有报纸杂志和电视台来采访父亲。有一年,上海教育电视台还带了一群小学生到万航渡路320弄家里来做过专题节目。嵇鸿的童话作品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深受读者欢迎,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收入小学语文教科书。2019年,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嵇鸿的短篇童话合集《雪孩子》,里面收录了嵇鸿创作的44篇童话故事。嵇鸿还精通琴棋书画,如今,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里就收藏了他的画,上海多个院校大门口的校牌也是嵇鸿题的字,其中包括上海教育学院。


▲万航渡路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动画片《雪孩子》,嵇鸿为编剧

嵇鸿的文学基因和充沛的想象力也遗传给了他的爱女嵇伟,嵇鸿举家搬到万航渡路320弄26号时,嵇伟才13岁。16岁那年,嵇伟告别父母,离开万航渡路的家到淮北插队落户,一去八年半,直到恢复高考,才在1978年从淮北农村考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重新回到万航渡路的家。大学期间,她刻苦学习的同时,出版了多本儿童文学和科幻小说,《文汇报》记者因此多次采访报道她。1982年大学毕业时,学业优异的嵇伟,被上海文汇报社指名招去,先当新闻部记者,不久就调入著名刊物《文汇月刊》当编辑。嵇伟1982年成为上海作协会员,1983年,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之一。1986年元旦,嵇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散文《隐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后来作为高考必读作品之一。她还著有科幻中短篇小说集《奇怪的潜水员》《海底恐龙》《绿色怪客》《绿姑娘》《大西洋白夜情歌》等佳作。短篇小说《鬼节》获1985年上海青年敦煌文学短篇小说奖、《生命谷》获上海第二届青年文学奖。1988年,嵇伟被任命为上海九三学社文艺支社宣传部长。想象当年嵇伟和她的父亲在万航渡路三楼寓所灯下切磋文学创作的场景是何等温馨。

1994年,嵇伟再次离开她万航渡路的家远赴英国深造,4年后考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工作。2015年,她从BBC辞职,开始周游世界。2023年我们相逢时,感觉她依旧是那么生动,那么纯净,那么美,我特别迷恋她身上独有的奔放不羁和率性自由的个性。那天,她和我聊完万航渡路往事,望着咖啡馆窗外梧桐树下的来往人流,说:“父母健在时,虽然我和父母之间隔着欧亚大陆,但是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心的归宿。而现在,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心就再无归处。”话说得伤感,却道出了海外游子内心的共情。我想,下次,嵇伟再来上海时,我一定要陪她到万航渡路320弄去转转。因为那里藏着她和家人最美好的记忆。


▲万航渡路320弄前景

这条弄堂也确实与文学有缘,上世纪九十年代,弄内曾设有《文学报》印刷厂,牌子就挂在弄堂左侧的石柱上。右侧的石柱上则挂着曹家渡地段医院第二门诊部的牌子。如今,这些都早已不见了。嵇伟家所在的26号花园里也不见了夹竹桃的身影。

作者介绍

惜珍

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在上海寻找上海》《走进草根艺人》《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上海:精神行走》等城市文化专著。《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电子书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